读者 江三良
2009年10月12日
随着中粮集团收购蒙牛、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鹰联航空被四川航空注资等国企收购民企的一系列案例的发生,网络传播中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从原来的窃窃私语演变成“大鸣大放”,人们开始担心,随着一批优质的民营企业被国字号企业吞并,作为中国经济生力军的民营生产模式会不会遭遇萎靡、退化,甚至消亡的命运?中国朝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否在倒退?
前不久,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国进民退也成为会议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与会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都不应该成为一个话题。他表示,十年以后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都将只是作为一个企业去行使自己的企业职责。对此,我深以为然。
市场经济里的交易应该是没有经济价值之外的其他准则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国人对民企、国企、外企怀有不同的感情,这情有可原。我以为,这是我国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等到企业之间的并购,不再仅仅因为并购与被并购方的身份是国有还是私有、内资还是外资而引起国人热议,一切以价值、效率、竞争力等等客观标准来评判时,那时的市场才是真正公平的,民众心里的公平尺度也才是不受主观因素左右的。
许多人将我国的政企关系比作父子关系,即便如此,感觉也不会错么?记得很小时候,我经常因为爸爸妈妈给我弟弟买的衣服、文具似乎都好于给我的而耿耿于怀,后来,才知那只是我的一个误解,弟弟生于我后,他能得到更好的衣服、文具,不仅仅是因为我所以为的我俩性别不同,农村家庭有重男轻女思想,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在好转。多年后,我走向了社会,曾经因为别的很多事情发出过感叹:人与人之间许多误会的产生,有多少是因为人脑不能像电脑一样能够互联而起?感情因素会影响价值判断。亲情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的,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市场交往抑或交换?人作为个体,无疑是自私的。
但作为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人,不能自私。最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姚洋教授提出“中性政府”的概念,他说,“中性政府”指政府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群体。通过1995年到2005年之间开展的国企改革和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例证,他说,中国政府是中性政府。此论一出,姚洋遭受了不少批评,认为他是在替政府说话,无视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公正问题。初听姚洋此论,我也不以为然,但仔细思量后,我认为他是对的。建国60年来,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政府确实表现为一个中性的政府,虽然就一时一地而论,某些政府官员可能为某些利益集团俘获成为其结盟者,但总体上、长期上来看,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群体”利益的政府。
信赖政府不自私,很多问题便有了更客观的看法。如今,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不倒退,已经是世界共识,连美国最近都发表对话,要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如此,有人暗指在当前这场“国进民退”中政府和国企借机在吞噬民间资产,以市场化的名义“去市场化”,并担忧最终会危及国民整体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就显得有些多余了。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有史为证。
史可鉴今,不假的。记得十多年前,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政府为解决国企困境,也跟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在国退民进中奉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信条,将很多国企卖给了外来的民企,当时也引发争议一片。理论上,并购行为本身,只要不存在政府与企业的合谋,就没有争议的必要。因为企业并购的价值不在行为本身,而在于并购以后的运营。历史真会开玩笑,多年以后的今天,国企与民企在并购的盛宴中宾客的位置来了一次互换。依然是那句话,并购行为本身,只要不存在政府与企业的合谋,就没有争议的必要。因为,民企的退出不可能完全被迫的,也绝非“非理性”。
不仅是不同所有制的内资企业并购如此。仍然是十多年前,与国退民进几乎同时发生的,是外资对中国国有品牌企业的“蚕食”,影响颇大的有,排名中国第一的福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联合利华收购了和路雪、曼登琳、中华、老蔡等国内品牌;……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中国人对此心痛不已。记得当时,也有一些民众将矛头指向地方政府。
无论是十多年前,还是今天,只要并购交易是公平的,都不应该看作是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革的设计师邓小平曾用“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来鼓励各类资本各显神通,发展国民经济。照此类推,经济版图里,不论是国资、民资、还是外资,只要能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公平,都不该成为一个问题。要担心与警觉的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政府是否不被利益集团所裹挟,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始终中立的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公平的实现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还有民众的认知问题。企业间的并购实际上是件很平常的事,就像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销售一样平常,但为什么类似于中粮收购蒙牛这样的事件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这与民众和舆论倾向于“同情”民企的感情因素有关。公平,就概念本身而言,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它含有价值判断。比如十多年来,对历次并购的热议与争论,如果撕去并购行为双方“国企”、“民企”、“外企”的标签,还会引起那么大的波澜么?如此,我愿意将当前的“国进民退”看成是,国企在近十多年来与民企、外企的同台竞争中,其内在运行效率、效益被一定程度地激活,“国进民退”是国企在市场竞争中的一次胜利,当然,是否最终的胜利,还有待时间和运行效率的验证。对所谓国进民退的热议,除去经济价值的准则,暂且将感情和主观因素放在一边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