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救赎的资本困惑
导语:土地,天生与重金相伴。但房企在资本市场只占到微弱席位,唯有依赖银行贷款。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吕尚春 10月15日,财政部“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等收入,可用于地方政府筹集配套资金”的告知,将“土地”又一次推上了担当救赎的要位。这不仅是中央政府第三次督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更是中央政府首次在文件中正式提出 ,“土地出让收益可用于中央配套资金”。

从房地产持续的成交热度,以及各方“地王”交错登台,土地资本溢出的富足,令人注目。但另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已成不争之实,基层地方政府的作为空间,逐渐倾向于“卖地换钱”,以补足公共开支所需资金。也就是说,虽在2008、2009年地方政府费尽心机,终于让“地王”重回舞台,但由于长年以来各级公共开支形成的对“土地财政”的依附,如果土地资金承担新的任务,就意味着此前与其关联的公共开支行将削减,因此有论者称 “土地收益能多大程度上用于中央投资配套,是一个大的未知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许多地区的土地供应缓慢,未完成年初计划。1至8月份,北京住宅用地供地完成率仅为34.88%,上海完成率为35%,二者比肩而行。土地奇缺,成为地产企业在拍卖场上争相举牌的导因。可想而知,土地溢价动辄超过100%,对于地方而言,当然会追求土地资源释放的效率,堆积供应量、压低土地价格岂不是天方夜谭。

当然,如果房地产买地需求蜂拥不断,那北京、上海的供地完成率自会从35%相应上提,但问题是买土地的“大佬”已经越来越少了。银行的贷款越来越严,他们只喜欢与大型房地产公司联姻,而中小房地产企业只能在冰冷的审批窗口外无助张望;地方政府对于高地价的渴求,更使得只有少数名副其实的地产大佬才能在拍卖场上驰骋。也就是说,买得起地的人少了,卖地的东家,拿出来的土地自然减少。

土地,天生与重金相伴。但房企在资本市场只占到微弱席位,唯有依赖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在国内IPO,从挂出“红牌”到开始放行,通过审批者少而又少。总体看,全国有近5万家房地产公司,却只有120家上市。自2006年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房地产企业在A股市场完成IPO的公司,没有超过十宗。

在房地产企业上市规定中的一条铁则是,申请IPO公司只有通过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审批要求,才能转由证监会开始过会程序。而根据目录,限制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针对的是以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为主的房地产企业,同时,证监会要求,房地产企业IPO募资不得买地、囤地,而应用于正常开发投入。也就是说,基于数年前开始的宏观调控,限制投资类住宅,而扶持中小型自用住宅的用意,从行政指令映射到了资本市场。显然,多数房地产企业的住宅产品是豪宅、塔楼兼而有之,仅仅建造中低价位的地产企业少而又少,可想而知,过会者寥寥自是必然。企望与资本市场联姻的人,只能跨过香江,接受港交所聆讯。

这样看来,与“土地”承担的重负相比,相应的资本环境并不匹配。一方是地方政府“惜地”,一方是资方市场“限行”,土地交易势必在瓶颈中前行,每一块土地的单幅价格是高了,但是参与到土地购买、建造各式各样住宅的企业少了,当然土地出让收益也就变成“收益密度”虽高,但却没有了规模效应。资本市场的改良无法施以急就章,金融创新其路漫漫,而当下要旨在于,改变土地拍卖的“饥饿效应”,降低爬上高位的土地门槛,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城市化进程的洪流中来,土地才能真正承担全球经济危机氛围之下的“救急”作用。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