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的“硬币效应”
导语:政府敛财,就意味着社会交易总成本和生产边际总成本的提高,减少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还打击了创业积极性。

经济观察网 钱宏/文 先提一个粗浅的问题:如果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天生就是为政府提供服务,那么,政府是为谁提供服务呢?

在宗法社会、中央帝国、皇朝家天下时代,政府是“私器”,其主要职能是为君主、皇家、王公贵胄服务,其次也兼顾为天下百姓、子民、臣民服务。而当人类进入法治社会、共和制民族国家时代,政府成了社会“公器”,所以,不管其奉行什么主义,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其主要职能都必须是提供公共物品,为社会服务、为国民服务、为人民服务。

所以,经济学家们的职能,就是正确地告诉政府:国家财富是怎么来的?财富应当如何分配?财富增长遇到问题时,政府应当怎么办?经济运行在什么状态下将会有怎么的风险以及如何化解?现代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及其作者亚当·斯密是如此,拯救大萧条的《通论》及其作者凯恩斯是如此,后来的供应学派、货币主义也莫不如此。

然而,自1984年实行“财政包干”和“双轨制”奠基,1990年代“南巡讲话”和“市场经济”真正开始,中国几万个政府性利益单位(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公司、准政府性行会)打着国有招牌一条条、一块块、一层层、一级级地分解、解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以绝对垄断者的身姿直接参与经济(市场)博弈、乃至政治(文化)博弈,允许同时迫使民营经济成为其附庸、家庭经济及其产品(包括广大“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其“剩余价值”和社会性服务提供者……之后,我们的经济学家,包括所谓“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和各个大型经济体研究部门培植的、或个体亦商亦学的经济学家(尽管他们未必完全自觉),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争相博弈施加影响(在技术层面他们也许功不可没),乃至误导政府和国民而失职、缺位,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格局(顺便说一句,我对经济学科乃至所有学科及智库性机构的发展是否有赖于“人海战术”表示怀疑,据说英国的Mark Leonard2005年来中国,当他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50个研究所、60个研究室、4000全职研究人员后被震住了,而且社科院这一家外,官方智库还有中央党校各省市区的社科院、各级各类政府性政策研究室、各大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全职研究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简直把他吓晕了)。

因此,值此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之际,我们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和执行层,在宏观经济决策上,首先要排除各种利益集团操纵国家的可能(尤其是打着“国有招牌”的单位——自单纯讨论制定《物权法》而非与《人权法》、《事权法》配套制定实施以来,在“新老双轨制”方便法门基础上,中国各种利益集团成员的经济政治实力在现行体制下游刃有余和随心所欲的程度,已经到了打不打国有金字招牌实际上完全视他们自己的现实需要和方便情况而定……从而对国家权威和领袖威信构成严重挑战),让国民充分意识到政府遏制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可能的决心和善待每一位国民的诚意。

在一次研讨会上,我作了一个题为《回归亚当·斯密主义》的发言,其中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当从里根经济学中汲取什么样的营养?我的意思是,也许用不了多久,尤其是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可能再次遭遇滞胀时,里根经济学(至少其中核心价值部分)又将重新成为各国政府的选择,而不是金融危机以来,人们本能地认为的片面回归凯恩斯主义。

而且,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也许还要完整地重温亚当·斯密主义,即同时从《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汲取精神营养,以实现国家的“良治”。

今天的中国政府,和当年里根政府(甚至现在的奥巴马政府)相比,可谓幸运得多。有朋友指出:“奥巴马上台,可以说国家已经破产了,美国已经破产了。但他拿出来的施政纲领是:第一件事情,教育、全民医疗、绿色能源。你看他的资金投入,他就是借债花着,从全世界吸取资源,来完成国家的再造。反观我们,就不好意思再看。”

其实我想,只要中国政府真的愿意“花钱”,而非“敛财”,只要中国政府主动降低一点对于美国人创造的“GDP增长率”的指标要求(开个玩笑,有时真让人怀疑GDP是美国人引诱中国官员的一个阳谋,目的就是用这个GDP增长率带来的“政绩与寻租双丰收”,把中国的各级政府官员“吊死在一棵树上”!),丰富或改变一下经济社会发展业绩、政绩(考核)的价值评估标准或体系,而开始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意识培育,那么,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言行一致地善待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家庭,比如,以中国政府这些年的各种财政收入及储备总量,中国政府至少不必象里根政府那样,到金融市场高利率举债、低利息贷款,就能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家庭-家族生产单位、为中国的小城镇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以保持中国的基本就业、区域和产业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而且,中国政府应当也有能力做的一件事,就是从各个方面具体探寻“国家财富再分配”及其“财政转移支付”方式问题。我最近才了解到,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年薪少则60万元,多则几百万、几千万元,而广大职工最低还有300元月工资的,这无论如何于理、于情、于法都说不过去。因为,在中国,第一,这些国企的底子是五六七十年代全国城乡居民勒紧裤带换来的;第二,这些国有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国企对于资源(自然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的垄断,而非管理层创造性的智慧经营;第三,由于它们对于资源的垄断且远未充分利用还存在大量浪费,大大增加了大多数国民创业的社会交易成本和生产、服务的边际成本,对整个社会政治伦理也是极大的损害。所以,比如有人提出“建立居民基本住房保障(补偿)制度”:即用“市场”的办法,对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在住房上都未得益甚至受损的一部分人给予补偿,同时,将给消费者以“选择消费的自由”这一市场经济中最进步的因素体现出来。

但这里,我要作一个说明:我国政府4万亿救市实际投入是1.2万亿,这是“花钱”;而1-5月财政收入虽然同比下降,但除各种预算外税费收入之外全国财政仍然盈余累计人民币4,611.7亿元,6月财政收入大涨19.6%,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才11.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韦森教授还算了一笔账,近二十年来中国各级政府每年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40%以上,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样一比较,一算账,当然就是“敛财”。

常识告诉我们:政府敛财,就意味着社会交易总成本和生产边际总成本的提高,结果,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同时还打击了社会创业的积极性。据刚刚出版的全国工商联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称:“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民营经济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随着行业垄断的逐步强化,4万亿投资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最近,全国政协常委、前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呼吁:“民营企业能不能得到国民待遇,还是让特殊利益集团再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再让我们的人民吞下一颗又一颗的苦果?这是绝对不行的!”

我想说的是,全国工商联蓝皮书说的这种“挤出效应”,与对国有招牌的单位的“宽松放贷”,以及中国官方及其经济学家们宣称的经济“企稳向好”,可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妨称之为“硬币效应”——象玩儿“剪刀、石头、布”那样向空中抛硬币,跟未来赌落下的结果。而实际上,真正发挥这一“硬币效应”作用的,主要还不是1.2万亿“救市投资”,而是近半年来高达7.5万亿的国有银行的放贷,即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显然,直接关乎国计民生的中小企业,或者说民营经济,不是宽松放贷的受益者;而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未必全是受益者,即使是“受益”,还要具体分析结果受的是什么益——是生产、研发之益,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出之益,还是股市、楼市、金融之益?从块块上讲,受益的还是少数CBD模式的大中城市的基础建设,而非广大中小城镇的基本生活,结果还是有利于GDP的增长,有利于“生钱”,还不是回归生活本身。

我们的生活真的要变成“穷得只剩下钱”了吗?

一边是对国有经济的宽松放贷,一边是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于是,“硬币效应”的结果——抛向空中的硬币忽明忽暗地不断翻转,令人眼花缭乱永远落不到地上——不是泡沫,不是滞胀,乃至长期滞胀,还能是什么?所以,我冒昧地认为,如此下去,中国及世界经济的滞胀-长期滞胀格局,已经埋下伏笔!

既然亚当?斯密早就指出了国家财富的源泉是劳动,社会稳定的基础是道义,那么,从就业、税收、生存方式和人格教育、区域和产业均衡发展、国民身心灵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看,我想,中国政府应当从中受到的最重要的教益,就是无私无畏地果断扶持各项社会建设,扶持中小城镇的发展,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在中国,特别是扶持家庭经济、家族经济及其生产力的成长。

谁说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航空母舰编队,一定不需要传统“小生产的汪洋大海”?是的,从很大程度上说,现代化,意味着社会化大生产,意味着城市化,但是,如果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不顾及“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一生产、生活、生态的永恒主题,我想这样的现代化在人类精神价值发展的时间之维上,也未必具有“现代性”——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人类行为或劳动,也是一种能量转换,现代化只是通过严密的组织方式和高超的科技手段,使这种能量不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是一种倒退,因为它给人类一种财富增长、竞争对抗、随心所欲都可以是无限膨胀的假象。

“大萧条”已经证明这种“假象”和“倒退”有多么可怕,而这一次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再次证明,无论科技手段多么发达,组织方式何等严密,如果人类再不从这种“假象”中警醒,这场世界经济危机的最大风险将可能是另一次全球“大洪荒”,人类创造的一切都可能重新“归零”。而它不再是“天灾”,而是“人祸”——操纵世界的强势精英贪婪的无限制、无节制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满足其贪婪的手段、资源的有限性之间永恒矛盾的总爆发!

各国政府技术方法上修修补补的政策,最多只能暂时掩盖推迟这一矛盾的总爆发。如今,我们经济学家和我们的政府决策者、执行者,必须明确意识到:财富增长是有极限的,竞争对抗是多余的,贪婪施恶是会遭报应的。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倾听民间的呼声,审时度势,回归简约生活的常态,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收手时能收手。

我的意思是,只要精神上与时俱进,思想上求真务实,决策上坚定果断,就不难明白一个简单真理:社会的成长,中小企业、家庭-家族生产力的成长,中小城镇的成长,乃至老子崇尚的“小国寡民”式生产方式,永远是人类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

果如此,作为一种“新政策”倾向,我想,中国政府在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上也完全可以做到“五大并行不悖”:“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并行不悖;中国式的小生产发展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并行不悖;中国政府利用所谓经济奇迹积累的巨额财富坚定扶持小生产成长与“走出去”进行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并行不悖;少数CBD模式大中城市的集中建设与广大生活质量型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并行不悖;最后,达到财富创造与公平分配,并行不悖!

在当前,世界各国可能既需要“救需求”或“救市场”,也需要“救生产”或“救社会”,也就是需要重新整合“罗斯福新政”与“里根新政”的经验教训,超越在“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作钟摆式选择的否定之否定的“世纪宿命”,在理论支点上,回归完整的亚当·斯密主义,实施“五大并行不悖”新政策,从而创新当代富有中国人整体智慧的经济理论——世界性的全生态经济体系,即“生产、生活和生态通论”,亦即“共生主义经济学”理论。目的还是实现国家的“良治”,还原人类生活的常态。

明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就要开馆了,世博会作为世界文明集中展示的平台,我们这个号称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央央大国,在精神文明方面将拿什么展品奉献给世界呢????

钱宏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世界共生价值研究院院长 中欧社会论坛首席顾问。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