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视角
导语:虽然最初凤凰卫视的收视范围尚不如现在广泛,但它的出现还是成为了话题。

经济观察报 胡可安/文 1996年,香港回归前的一年,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于是,次年我们就看到了关于香港回归的“60小时播不停”,把整个新闻本身经历的60个小时时间全部囊括在内——特区政府正式接管,解放军进驻香港,以及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维多利亚港坐船离开香港时既黯然又伤感的画面。这在当时创造了华语电视直播时长的纪录。此后,凤凰多次关于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都引起注目——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等。同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相比,凤凰显得更具有活力和视界开放,也成为了内地观众了解国际事件的一个重要选择。

凤凰卫视的前身是 “卫星电视”旗下的卫视中文台,于1991年开播。而后,卫星电视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进行改组,引入了刘长乐、陈永棋等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1996年,卫视中文台拆分为对大陆和香港地区播出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和只针对台湾地区的卫视中文台。

凤凰卫视的总部设在香港,但它并非一家针对香港地区观众口味的电视台,比如全部使用普通话,趣味较之一般的香港媒体更加严肃等等。虽然最初凤凰卫视的收视范围尚不如现在广泛,主要集中在酒店、高级住宅和政府办公室,但是它的出现还是成为了话题。凤凰的节目和风格打破了很多内地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印象,无论是新闻的播报方式还是娱乐节目的种类,乃至主持人鲜明的个人特征和明星化形象。

从“播新闻”到“说新闻”

在专门创立凤凰卫视资讯台之前,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新闻节目已经做得非常活跃,包括《凤凰早班车》、《时事直通车》等栏目,还有简短的正点播报。不过比较让人难以适应的是,主播们大多操着一口甚为可疑的台湾腔普通话,在内地观众听惯了一板一眼、吐字标准的“新闻联播”式风格后,这既新鲜,又奇异。

吴小莉在《小莉看时事》中的播报已经让人感觉到了 “说新闻”的意思,不过真正把它当作一种风格提出来则是开始于陈鲁豫。她最初主持的是《音乐无限》和《音乐发烧友》等娱乐节目,后来转型播报新闻,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她个人的宣传短片里不断重复提及的,她不是“播新闻”而是要“说新闻”。这似乎说明了主持人本身对内容的参与度远超出了一个播音员的范畴,不仅仅是完成最后的播报,还包括了参与编辑的过程,在当时这对内地观众来说闻所未闻,也在另一个方面增进了对主播的好感。主持人不只是个发声筒,而是专业的新闻人员,这种形式后来也渐渐被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学习。

除了大量的新闻资讯,《时事开讲》一类的时事分析节目则满足了观众在观看 《凤凰早班车》、《时事直通车》、《时事快报》等获取新闻信息后,进一步了解热点新闻深层原因和新闻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心理期待。新闻资讯节目内容新、反应快,消息准确、全面,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它们各自安排播出内容,但是任务明确、相互支撑、环环相扣。而《时事开讲》相当于一个每日时事评论专家,对当天受众最感兴趣、最热门话题进行评析,使观众深入了解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真相和内幕的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保证节目的内容,凤凰卫视在“包装”主持人方面也不遗余力而且收效明显。虽然从来电视台的主持人都能算作“名人”,但“名人”和“明星”还是有所区别。如同电影里常说的“类型片”,凤凰的主持人们也都高度的类型化,而且同自己主持的节目合为一体,尤其是最初的一批主持人,吴小莉之于《小莉看时事》,窦文涛之于《锵锵三人行》,杨澜和《杨澜工作室》,曹景行和《时事开讲》,甚至说起陈玉佳,很多人也能立刻想到她的天气预报。凤凰卫视从最初就给每个栏目制作了自己的广告宣传短片,比如吴小莉主持的 《时事直通车》的宣传片:“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是我从小的志愿……对未来,我的自我期许是: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这句简单的宣传语成为了当年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

1998年,在朱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