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GE:在中国重寻梦开始的地方
导语:“正如130多年前源于美国一样,GE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中国市场将成为GE未来发展的根本立足点,GE也将通过不断地创新,助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正如130多年前源于美国一样,GE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中国市场将成为GE未来发展的根本立足点,GE也将通过不断地创新,助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邦民(MarkNorbom)表示。

自1908年,GE在沈阳建立了第一家灯泡厂以来,GE与中国已有百年合作渊源。这家“老字号”的前身,是美国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于1878年创立的电灯公司,并成为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至今惟一仍在指数榜上的公司。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JeffImmelt)将GE带入21世纪,并赋其以“绿色使命”,在这项跨世纪的变革计划里,环保不再成为GE的负担,反将从中获取250亿美元的商业收入,因此,“绿色创想”被称为GE最为成功的跨行业战略之一。

创新

“市场会越来越全球化,增长会越来越受创新驱动。我们必须要变革我们的公司。”伊梅尔特(JeffImmelt)曾如此表示。他认为,GE除了要敢于承担风险、营销精益求精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勇于创新。

实际上,为了改善投资结构,伊梅尔特已将旗下11个业务集团压缩为如今的5个,相继卖掉高新材料、塑料业务,并正在计划为运营百年的家电业务寻找买家。

在GE众多创新的业务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环保”为增长点的“绿色创想”计划。2005年5月9日,伊梅尔特在全球启动“绿色创想”(eco-magination)计划,其核心内容是运用环保概念,发展最新科技,为客户提供“绿色”解决方案。伊梅尔特表示,“绿色创想”是GE为应对更清洁高效的能源需求,减少废气排放等作出的承诺,且公司也可从中盈利。

按照计划,GE将把一些独特的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用于研发明天的解决方案,例如太阳能、混合机车、燃料电池、低排放飞机发动机以及更轻更坚固的材料、高效照明和水净化技术等。

气候变化资本集团执行董事JamesCameron对GE的这项计划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我热爱这项计划,这是一个悉心调研的结果和积极的商业主张,我们对计划的实施充满信心。这还将鼓励其他企业进行创新并从中获益。”

这项被伊梅尔特称为“GE近年最为成功的跨业务跨行业战略之一”的“绿色创想”引发了GE与客户合作方式的一场革命。这个计划里,环保不再成为GE的负担,反而转化为新发展的机遇。“绿色创想是GE全球的增长战略,它以先进的技术来帮助我们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支持我们的客户,从而持续提升我们的财务表现。无论在哪里,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总能创造良性的业务。”伊梅尔特表示。

在计划中,GE发挥了公司的各项业务优势,在为投资者带来极大回报的同时,将自身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最低。预计到2010年,GE将对环保技术的投资从2005年的7.5亿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来自“绿色创想”产品的收入至少达到250亿美元。同时GE承诺,2012年将本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能源利用率提高30%,用水量降低20%。

据悉,4年来,GE已经开发出了80个“绿色创想”产品,并如期兑现首个“绿色创想”承诺,在2008年完成公司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30%的目标。在“绿色创想”计划的帮助下,GE已在“清洁能源世界”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预计,2009年将创造180亿美元的“绿色创想”销售额。

可以说“绿色创想”极大地提升了GE在创新与执行方面的声誉。在美国《Wired》杂志的“2007年40家最富创新企业”评选中,这家老牌工业企业被排在第9位,与它共享榜单的,大多是苹果、三星、Google这些多年来以创新而著称的IT企业。

立足中国

环保与合作,被GE认为是立足中国的通行证,“对于 ‘绿色产品’而言,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用户市场之一”。

GE决定,不仅要在中国加强绿色环保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还要加强GE自身的节能减排。中国正在成为GE绿色革命的核心。

2006年5月29日,GE在中国启动“绿色创想”计划,并与中国国家发改委签署了一份环保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加强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GE将为中国的能源节约型和环保型产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方案。

尽管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的工业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但从GE绿色产品在中国总销售收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占比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环保产品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今,GE正致力于将“绿色创想”技术和产品转移到中国,并使其本土化。“中国是个绝好的市场,让我们高兴的是,‘绿色创想’的战略和政府的目标不谋而合。我们希望和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合作伙伴一起,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并且期待得到更多人和企业的关注和支持。”GE“绿色创想”中国区总经理谢崇伟表示。

事实上,由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于环保产业的大力推进,“绿色创想”去年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航空、能源、运输以及水处理领域的业务增长的带动下,“绿色创想”在华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8亿美元,增加近80%。

中国市场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无穷潜力,不仅让GE心动,也吸引了很多与它竞争的对手,其中一些中国本地的竞争对手发展速度之快,让GE也刮目相看。2008年伊梅尔特访华期间,提出把中国作为GE“第二故乡”的战略,由此引出GE在华发展的的第二关键词——“合作”,即加强与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合作,与他们建立合资公司,从而提升GE在中国的影响力。

“为了应对这些对手的挑战,我们现在就必须把中国看作自己的‘国内市场’,全力发展本土化能力,包括本土化的管理、工程、销售、营销和制造,”罗邦民指出,“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中国市场,才能把中国变成我们的第二故乡。”

2009年,GE相继与包括上海广电、南京汽轮、重庆新兴齿轮、杭州新华纸业等国内企业建立合作。其中,GE医疗不久前与杭州新华纸业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杭州沃华滤纸有限公司,是GE在亚洲兴建的第一家滤纸生产基地,也是GE医疗在整个亚太地区投资兴建的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研发

在实施“第二故乡”策略过程中,GE于2003年10月在上海投资6400万美元建立的中国全球研发中心扮演着重要角色。2007年,GE实施“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大幅度加大了针对中国市场需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以本土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的科技需求,以新科技和新产品赢得在中国的未来。

截至2008年,GE在中国的研发人员共成功申请了320项专利,其中有19项是“在中国,为中国”项目专利,涉及能源、水处理、电力系统、安防、医疗检测、激光加工等多个领域。

两年来,GE分别从CEO资金中专门提供1500万和3000万美元用于“在中国,为中国”项目,主要用于为中国客户研发更清洁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这为GE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重点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洁净煤、水处理、轨道交通以及先进加工技术等领域。截至2008年,GE在中国约投入850亿美元用于环境净化项目。

2009年,“在中国,为中国”项目将继续在近海风能、煤气化、低成本反渗透膜水处理、油气电气化、农村医疗信息化、航空精益制造、火车机车升级、传感与检测大流量计及LED节能照明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

“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和保持领先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根据本地需求不断开发出高科技新产品,彻底改变中国作为以欧美市场为主导的国际化产品销售链末端的地位。”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博士说。

GE中国研发中心现主要有三大块业务,为GE全球业务发展提供基础科学研究,为GE中国业务增长提供产品开发和采购支持;为提高本土研发能力广泛开展合作项目,吸引本土人才。目前,GE在中国已经具备从高科技基础研究到新产品整体开发的完备的研发体系,涵盖了GE在中国的几乎所有业务领域。

对于中国市场,GE不仅将国际上先进的新产品和技术拿到中国来应用,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开发新产品,并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进行本地制造,另一方面,GE也希望与优秀中国企业展开良好互动。

GE在美国、德国、印度、中国有四个全球研发中心。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经拥有60多个实验室和1400多人的科研团队,是国内最大的独立外资研发机构之一,也是国内极少数具备基础研发实力的外资研发机构之一,每年完成100多个研究项目,其中包括1/3左右的基础科研项目。

GE不仅在产品、技术层面取得赞誉,在公司管理方面,也一度被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在过去 20年,GE为全球各地输送了近 200名CEO,自 2002年开始,多次荣登《财富》评选的“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榜首。

下一步

2009年5月,GE在全球范围启动继 “绿色创想”之后的又一大战略——“健康创想”,宣布在未来6年总共投入60亿美元,其中包括30亿美元开发100种能够增加医疗覆盖率、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新产品;20亿美元为农村和全球不发达地区的医疗事业发展提供融资;10亿美元开发与健康相关的新闻和教育内容,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计划,GE将通过技术创新降低15%的医疗成本,使有机会享用到基本医疗科技与服务的人数增加15%(即每年超过1亿人),并通过简化、改进医疗流程,使医疗质量与医疗效率提升15%。GE的医疗集团自1979年就开始在中国发展业务,为中国提供一流的医学成像、信息技术、医学诊断、病人监护及生命支持系统。

据介绍,该计划启动将调动GE公司旗下包括医疗、金融、水处理、研究中心以及NBC环球、GE基金会等业务集团公司能力。

“GE‘健康创想’的许多内容与中国医改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期待与中国政府和医疗行业分享经验,共同发展。”伊梅尔特表示。这也意味着,GE将在中国8500亿元的医改市场中有更多涉猎。GE刚刚在无锡建立的滤纸生产基地便是这一战略在中国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基地将极大程度地满足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将大大加强GE医疗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竞争实力。

此外,继北京奥运会后,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GE也将再度把握与中国合作的机遇。2008年,GE在北京奥运会的营销收入超过17亿美元,参与的项目多达335个。

在明年的世博会上,GE将充分展示公司在清洁能源、水资源、节能照明、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绿色创想”技术以及医疗影像诊断技术,GE的 “绿色”建筑技术也将在美国国家馆的建造中得到示范应用。

截至2008年,GE在中国已经拥有了超过12000名员工,在中国的年销售收入也达到了46.4亿美元。公司希望到2011年,将其在华收入从2007年的44亿美元扩大到100亿美元。

对于GE而言,投资未来,以创新解决环境问题是其发展之道,在全球经济重启之际,将发挥关键作用的中国则是其未来发展之源。

(本报记者 万晓晓 撰文)

特邀点评

陈江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执行董事

通用电气企业的“数一数二”经营理念是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求旗下的企业要能够或者可能做到本行业的第一第二。只有业务做到了行业中的第一第二,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实现股东的良好投资回报期望,这样的企业才能够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动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这样的企业也才能够在市场不断变化之时通过创新来调整适应,这样的企业才能够有实力通过回报社会来获得更好的企业环境。中国的企业发展中,要学习通用电气这一点,关注单项业务在行业中的排名,综合业务规模不代表企业竞争力,单项业务规模则必然意味着企业竞争力。

GE大事记

◆1906年,GE开始发展同中国的贸易,是当时在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公司之一。

◆1908年,GE在沈阳建立了第一家灯泡厂。

◆1934年,GE买下了慎昌洋行,开始在中国提供进口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服务。

◆1979年,GE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建贸易关系。

◆1981年,GE开设北京办事处,重建在华业务。

◆1991年,第一家合资企业GE航卫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1994年,GE (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成立,成为GE在中国拓展业务的起点。

◆2003年10月23日,GE(中国)研究开发中心落成。

◆2004年5月26日,GE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协议。

◆2006年10月17日,GE医疗集团FastTrak全球技术中心在沪成立。

◆2009年2月25日,GE消费与工业产品集团与上海广电电气再牵手,共建第三家合资公司。

行业大事记

●日立(中国)有限公司

1965年,日立成立“香港日立有限公司”。成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少数外资企业之一。

1979年,日立率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成为第一家驻京日本制造企业。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日立响应中国政府招商引资、鼓励外资的经济政策,积极开展在华的投资项目。目前,日立在中国国内拥有100多家集团企业。日立的成员广泛分布在电力电机、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和信息通信等领域。

●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987年,施耐德电气第一个合资公司天津梅兰日兰有限公司(TJMG)成立。

1992年到2000年,伴随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工业化进程加深,中国经济加速起跑。施耐德电气第一轮大规模投资,成立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个研发中心、7个工厂和3个物流中心,销售额突破10亿元。

今天,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4个分公司,38个办事处,21家工厂,4个物流中心,1个研修学院和2个全球研发中心,员工达15000名。

●NEC(中国)有限公司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NEC在北京建立了移动卫星地面站。

1976年,建成中日海底电缆。

1980年,设立了NEC北京办事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NEC通过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先后建立了首钢日电电子有限公司、武汉NEC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武汉NEC光通信工业有限公司、恩益禧-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合资独资公司。产品涉及半导体制造、移动通信、交换机、光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等多领域。

2004年NEC将其通信业务和信息系统相关的业务重新整合,分别成立了NEC通讯 (中国)有限公司和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从而拉开了NEC在中国事业的新篇章。

●LG(中国)有限公司

1993年,LG电子在惠州成立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标志着LG正式开始进入中国。

1995年,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通过16年以来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及生产、营销、研发、人才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已经构筑了完善的事业结构,成为生产和提供高端数字显示、数字家电、移动通信、数字多媒体等产品为一体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消费电子及信息通信企业。

目前,以北京的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心,LG电子在中国拥有惠州、天津等 13个生产法人(产品工厂)、5个分公司(地区营销业务)、5个技术服务中心、3个研发和1个设计中心。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