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郭宏超 针对创业板上市以来的暴涨暴跌,证监会亮出了自己的态度: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表示,绝对不会对创业板的股票发行价进行行政干预。
创业板开板后,首日上市的28家公司股价都出现了大幅上扬,当日的平均市盈率达到了111,然而第二天就冰火两重天,几乎所有公司的股票都封到跌停板上。
这是个让人不解的结果。此前市场一直诟病监管层,认为是其对股票发行的过多伸手导致了市场发行价格出现混乱,例如监管层曾一度硬性要求把发行市盈率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等。可如今证监会把定价权交给了市场,为何还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姚刚在接受采访时大方表示:市场说不应该干预价格,我们觉得市场是对的。因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由供需双方决定价格,在政府工作的人再聪明能比市场聪明吗?市场总是比人强的。
的确,如果真的是市场本身的原因导致了创业板的非理性行为,那么投机者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这也是创业板市场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然而,我们认为,中国的创业板在诞生之初就被行政干预的 “无影手”笼罩着,虽然监管层承认市场的优势,但在实际行动中上并没有分清楚监管的界限,而仍走的是“行政干预”的旧路。
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的上市过程,它们全部是以过硬的财务指标入选创业板上市的排队序列。28家首批上市企业中,大部分都是风险较小的老牌企业,创业板原本要服务于创新型初创企业的色彩已经被大大淡化,这些企业和人们所希望的创业、创新的概念相去甚远,甚至连吉峰农机这样典型的传统行业企业也上了创业板,更有趣的是,在所有创业板公司股价暴跌的时候,只有它的股价一直在涨。
从首批企业过会开始,市场就不断得到这样的信息:证监会要保证创业板平稳开启、所选择的企业财务数据都是非常优质的、这些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小……而在投资者的心里留下的印象则是,首批上市的公司都是监管层精心挑选的优质公司,投资绝对有保证。连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甚至有基金公司的人士称,这些公司闭上眼睛买也有投资的价值,因为都是监管层筛选出来的好公司。因此,这28家公司在询价和申购的时候被热捧,家家巨额超募。
然而,这些优异的发行成绩背后,却无法避免地附加着监管层的推手,监管层精心挑选的公司,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颗大大的定心丸,以至于对公司价值的判断都出现了不理性。例如,神州泰岳明确说会拿几个亿的募集资金去买楼,但仍然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这种情绪,不能不说与监管层以 “保护投资者”名义在创业板创立过程中手伸得过长有关。
市场的应交给市场。监管层前期的引导性干预,导致后来的失控,这种事情在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屡屡发生,事实也已一次次证明这无益于市场本身的发展。这次创业板何尝不是如此?虽然表示不干涉发行价格,但是在发行过程中处处可见干预之手。
我们理解的创业板,是为拥有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具有高成长性但处于初创期、规模小的新兴企业融通资金,为能够承担高风险以博取高收益的投资者提供投资场所,而创业板对于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也会更宽容。监管层与其忧心忡忡地插手,不如交给市场和投资者自己判断。
监管部门应该将重心放在上市后的公司治理、信息公开、规范运作的监管上,采用更为独立和严厉的监管惩罚措施,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营造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