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餐桌
导语:国宴的内容更多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姿态,他不只是富庶或者贫穷强大或者弱小。

经济观察报 杜伟/文 人们常用老百姓餐桌的变化来评说生活水平、消费观念、甚至思想意识的变化,从简陋到丰盛到花样翻新,从家常菜到各种新式做法的尝试,各种洋玩意儿的出现,甚至全素餐,其间百味,怕是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国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国宴所能折射的内容也许更多,也更大。在笔者看来,很多时候,国宴的内容更多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姿态,他不只是富庶或者贫穷,强大或者弱小,一个自信的国度体现在国宴上绝不仅仅是丰盛二字。这也好比个人宴客,只有落魄的书生才会因“食无鱼,出无车”而抱怨,他可以是开放的、变化的、简单的、内敛的,也可以是谨慎的,或者克制的。

百味经年

有人说,现在的国宴还不如刚解放时候的丰盛,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刚解放的中国,需要在很多地方展现出大国的气派。其时的国宴无论规模还是菜品的种类,都要远胜今天。

解放初期的国宴,动辄500人以上,而每年例行的国庆招待会,参加人数可达三五千人。到上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等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每次宴席,宾主双方都发表讲话,讲话稿要译成英、法、俄三种文字。那个时候的国宴,是极为正式的一个外交活动,周总理是要亲自过问的。

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其实到了今天,我们回想当年的国宴盛况,仍可以体会到这是一种国力的宣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必须,因为饮食文化是最终体现的中国原生的文化之一。

1959年7月9日,外交部向中央递交了 《关于调整平时接待各国元首和政府代表团的礼遇安排的建议 (草案)》,其中的内容就有关调整接待标准过高以及接待人数过多的建议。

不过直到1978年9月,国宴改革方案才正式实施——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访华,中方不再通知各国驻华使节参加迎送;为来访国举行的国宴,只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和使馆部分外交人员出席。这一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期,而此时的中国国力,相比解放初,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因为打开了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这其间最大的变化是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访华年均次数,从1979年37次升至80年代初每年近百次。

在国宴改革之前,基本上都是淮扬菜,据说,这是当年周总理定的,周恩来是江苏淮安人,一生钟情清淡爽口的淮扬菜,当时他考虑到国宴嘉宾来自五湖四海,认为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正合适作为国宴菜。

1984年,外交部对于国宴标准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规定总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次年,中共中央批准外交部上呈的关于控制国宾访华次数的报告。

不过若说中国国宴变得简陋了也是不准确的,要知道,这期间,美国总统大小布什、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日本明仁天皇等国家领导人相继访华,随着越来越多西方元首坐上中国的国宴圆桌,中式国宴也渐渐改良,出现多种中西合璧的菜式,如2008年“奥运国宴”菜单上的鹅肝批、荷香牛排、酱汁鳕鱼等。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国宴毕竟是宴,所以其中心思想总是吃饭二字,如同朋友请客,如果在吃饭之外加入很多其他的内容,美味也就不美味了。而今天的国宴相比过去,确是实在得多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自信得多了。


酒的表情

可以说,酒是全世界通用的社交或者外交元素,而中国的酒文化更多的不在品,而在于喝什么酒,怎么喝法。这个体现在国宴上,变化要比菜更为明显。

开国大典前一天晚上,中南海怀仁堂德国宴上,时任中央警卫处处长汪东兴和副处长李福坤为了不让中央领导同志因饮酒过多,而不能登上天安门,就想出以水代酒的主意。于是“淡而无味的茅台”第一次以这种姿态被摆上了国宴的餐桌。

当然,自己人好说,对待外宾就不能如此了。在国宴上喝的酩酊大醉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确是发生过多次的事情。解放初,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友好邻邦,所以,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访华时,喝酒是不能小酌的,要知道,俄罗斯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酒也最能喝的民族,所以酒量大如周总理,仍免不了一醉。

那时候,国宴用酒基本上就是茅台,这种中国最知名的白酒以它优异的品质征服了很多外宾,尤其是苏俄人。当然有时也会用汾酒等其他白酒,不过这些中国特产的烈性酒,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还好,对于其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来说就有些吃不消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交,尼克松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触动:中国很大,但缺少葡萄酒和时尚女性。虽是一句玩笑,却是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1979年中粮酒业长城葡萄酒自主研发酿造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1984年酿出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葡萄酒逐渐出现在国宴的餐桌上。

也就是这一年,外交部对国宴的改革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根据客人的习惯上酒水,各种各样的葡萄酒、果酒成为国宴的主要用酒。

葡萄酒取代白酒成为国宴用酒在中国国宴的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美国沃顿商学院校董凯利先生说过:“我们讨论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时,经常谈到它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也许每个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在喜爱可口可乐的文化背景之前,你首先要喜欢可口可乐的口味。”

国宴用酒也是一样,除了坚持自己的文化外,来宾们的喜好是国宴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知道,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葡萄酒毫无疑问要比白酒更受欢迎。有人说“有容乃大”,有人说“认识并接受”,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姿态也许要比选择什么作为国宴用酒本身更重要,现在的国宴,以很难看到一饮而尽、一醉方休了。很多主人、客人都只是礼节性地抿一小口而已。

2008年的奥运国宴上,配餐的正是长城桑干酒庄酒。它和那些中西合璧的菜式成了完美的搭配。对于那些远方来的客人来说,在餐桌上,已经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中国。

很多人想到国宴就会想到传说中的满汉全席,其实,即使是满汉全席,摆谱的成分也是多于实际享受到的价值。而对于一个国家,却完全不必以此宣誓国威、展示国力,即便这样做了,也不见得有效果,倒让人觉得不自信。其实很多国外的国宴非常简单,但是在准备的时候却是花了心思的。在笔者看来,国宴中最能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姿态和自信心,若一定是看国力,倒是看阅兵更合适。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