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金趋紧 中国次级债证券化引非议
导语:证券化之后只会引发各类投资者的财产损失。银行倒是安全了,但问题是整个社会也安全了吗?

读者 周小平

2009年11月29日

经济观察网编辑:

银行业巨头们面对信贷激增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重新打起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意,引发热议,说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许多好处,例如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分散银行风险等等。但银行业巨头们最好还要听听业外人士的非议。

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已经不道德了。自己赚完了,现在意识到潜在风险了,想找人分担了,想搬起石头又不想砸自己的脚。资本充足率本来就是为了限制商业银行过度放贷而设置的门槛,现在反而要拆掉?当初为何不考虑清楚这么大信贷规模是否有必要,现在反而要拆掉门槛,只是苦于流动性差没有交易对手。好东西会愁没人要吗?看来只能象美国那样搞折价再提高杆扛率拿出来害人了。再说,即使信贷资产证券化了,那也只是表示你银行账面的账目是合格了,不能说明证券化了银行资产就优良化了。一旦证券化后,呆账坏账资产过多,爆发危机,你这部分证券化的所谓的资产能转到哪去?能象美国那样甩卖给全世界人民吗?显然没这能耐。中国的银行家们就知道出损招修理本国的中小投资者。看看巨头们热议的精彩片断:“中国资本市场仍处在发育过程中,而中国上市银行的体量又非常大,这使得中国的这些银行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连续地融资、连续地增资扩股。当银行为补充资本而发行大量次级债时,由于在银行间相互持有的规模较大,进而增强了银行之间的债务关联性,这也增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正因为此,杨凯生认为,中国银行业下一步应该要解决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让银行资产可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也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利于中国金融安全。由于天量信贷大多数流入国企以及“铁公基”项目,一旦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或者微观经济效益降低,作为直接信贷停留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有可能直接演变为呆滞账或者坏账。在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而证券化之后转移至银行系统之外,只会引发各类投资者的财产损失,而不是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说的也对,证券化之后只会引发各类投资者的财产损失。银行倒是安全了,但问题是整个社会也安全了吗?

看来还得怪中小投资者自身投资行为过于夸张泄漏了中国股市的最高机密:人多钱多人傻。结果被大鳄们瞄上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