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八十一年的历史长卷,就如翻开了中国石油炼化工业的发展史。这里曾经是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这里也是中国石油炼油工业技术“五朵金花”中“三朵”绽放的地方。如今这里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一场从新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向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的 “完美蜕变”正在上演。
如果用数字来说话,抚顺石化可谓是成绩斐然,原油加工量从建国初期的8.9万吨,提高到了现在的971万吨;年产品总量从2.7万吨,提高到778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大关;年上缴税费从1225万元,提高到15.7亿元。
摇篮
提起抚顺石化,行业内的人都更愿意把它称为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在这里诞生了无数个中国炼油工业上的第一,中国第一套热裂化的装置、第一套常减压的蒸馏装置以及第一套延迟焦化装置等关键技术全都诞生于抚顺石化。
拥有八十一年历史的抚顺石化尽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煤田煤层厚、储量大,并且距离地表非常近,适合露天开采,不过,抚顺在开矿之初,便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垂涎。沙俄势力首先染指,最后发展为独霸当时的抚顺煤矿公司。1904年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日本帝国主义从沙俄手中夺取了中国东北南部的全部利益,并开始强行霸占和掠夺抚顺的煤炭资源。1907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抚顺炭矿”正式成立,从这时起,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抚顺煤矿及其所属的制油工厂始终处于“满铁”的统治之下。
1949年,抚顺市解放,人造石油厂也开始获得新生。随后的一年,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确定了发展 “石油工业要天然油与人造油并重”的方针,并把抚顺人造石油工业的恢复建设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在国家大量资金的支持下,抚顺开始成为新中国人造石油工业技术的发祥地。
也就是从那时起,抚顺开始成为国内最大的页岩油生产基地。抚顺各个石油厂从50年代初期就开始组建自己的设计部门,并担负起恢复和发展页岩油生产的重任,先后取得了提高页岩利用率、气体汽油回收、内热式干馏炉型改造等一批重大的成果,开发了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润滑油等数十种新产品,有利的推动了页岩油生产的发展,同时,石蜡和石油焦等产品也开始率先走出国门。
支柱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放,中国石油工业开始有了新的进展,“贫油”二字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为历史,1960年10月24日,抚顺石油一厂利用常减蒸馏工艺试验加工大庆油田并获得成功,让中国告别了“洋油”盛行的时代成为可能。
随后,抚顺石油二厂也于1962年向石油工业部提出年加工大庆原油150吨的建议,1963年,国务院批准,工程总投资1.8亿元,确定改建后的石油二厂将达到年加工大庆原油150万吨,以生产液态燃油为主。
到1966年末,抚顺各炼油厂加工大庆原油能力已经达到363万吨/年,品种已经达到36种,占全国燃料油总量的40%,成为中国最大的加工大庆原油和燃料油的生产基地,撑起了新中国油品生产的半壁江山。
同时,在石油炼化技术上,中国石油炼油工业技术“五朵金花”中的“三朵”也在这里绽放。
据抚顺石化一位老员工回忆说:“建国后至60年代初,中国炼油技术要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三四十年,当时国内生产汽油的辛烷值一般不超过63个单位,中国人还不能摆脱使用洋油的历史。”
1961年,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刘放在北京香山主持炼油科研会议,提出要迅速改变中国炼油技术落后的状况,必须尽快掌握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催化剂和添加剂这五个方面的技术。这五项技术也被列为当时石油部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重点攻关项目,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经过科研、工程技术和广大施工人员的团结奋战,到1966年,这五个方面的技术已经分别在抚顺、大庆和锦西实现了工业化,其中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三项在抚顺最早实现工业化。“五朵金花”的迎风绽放,使中国当时的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自给率达到100%,彻底结束了中国人用“洋油”的历史,使得中国当时的炼油技术接近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说,这是在炼油行业放了个“原子弹”。
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从1960年开始加工大庆原油到80年代初,抚顺地区的炼油企业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能力较强、加工手段配套齐全的产业。但是由于分散经营的体制局限,丰富的炼厂油气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投资,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抚顺炼油企业的一些潜在优势,得不到实现,联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964年,石油部开始酝酿,准备以石油一、二、三厂为主,将抚顺市的石油企业单位联合起来,成立抚顺石油联合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抚顺市的石油工业。1965年,石油工业部曾从石油一、二、三厂等单位抽调领导干部组成筹备组,开始筹建工作。
但是这一梦想直到1983年才得以实现,当年3月17日,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市化学纤维厂、市化工二厂终于走到一起。同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抚顺石油总公司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公司更名为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并开始推进公司的集团化经营。
从分散走向联合,解决了在分散经营条件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抚顺石化通过对老装置进行改造,生产能力开始得到明显的提高;新装置的陆续上马,也使得企业深加工的能力得到持续的增强,石油化工综合利用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我改造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90年代前,公司每年担负着我国1/6国防用油和1/7农业用油的生产任务;抗美援朝、珍宝岛战役、人造卫星发射、南极科学考察和50周年国庆阅兵都曾经使用过抚顺石化生产的油品。
但是此时公司一直面临着炼油比重过大,化工、化纤比重过小的局面,1989年27.5亿元工业总产值中,炼油产值占到94.54%,而化工、化纤和其他工业产值只有5.46%。于是发展石油化工、化纤产业成为抚顺石化公司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抚顺石化迅速在炼油基础上发展了化工,形成了“油化纤塑洗”加工手段比较齐全的产业格局。
现代企业成型
进入到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挑战,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决定在境外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对所属大型企业进行重组改制。
这次重组改制,使成立18年的抚顺石化公司分立为上市和非上市两大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从过去“大而全”的企业变为主辅分离,各自独立运作的两个公司;在经营方式上,从过去主业辅业统负盈亏,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些变化,为抚顺石化跨世纪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中油抚顺石化分公司这家上市公司而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资产多,人员少、规模大、机制新,主营业务更加集中,抗风险的能力也显著增强,150多亿元的优良资产,连续性的大生产环境,即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改变产品结构,增加高档厚利,高附加值的产品。2000年是上市公司正式运作的第一年,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实现税金13.3亿元,完成业绩合同900%,使公司迅速驶入快速跨越式发展轨道。
而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这家非上市公司而言,在重组改制之际,面临着不良资产多,优良资产少,经营服务单位多,生产经营性实体少,冗员多,专业人才少,产品种类多,知名品牌少,要发展的项目多,建设资金少等客观现实问题。公司领导在当时清醒的认识到,未上市公司的当务之急是生存问题,而解决生存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加以解决。从2000年开始,公司抓住重组分离的机遇,深入贯彻集团公司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为重点,着力推进企业的持续重组,凭借深化改革拓展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到2006年年底,公司总资产由当初的33亿元增加到了67亿元,上缴税费也由8000万元增加到3.1亿元。
2007年7月1日,这一天又将抚顺石化的命运再次改变,中国石油天燃气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对上述两家公司重组整合,使用一个企业名称即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抚顺石化人把这叫做“九九归一。”重组后的抚顺石化公司集中了两个公司在生产、经营、科技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主营业务发展能力和综合势力明显增强,资源配置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逆势而上
此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抚顺石化强化经济运行管理,积极调整产业布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危”为“机”,巧算“加减法”。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总经理李若平介绍说:“在做‘减法’中,我们果断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减少产品堵库、市场滞销带来的影响,先后关停了高耗低效14套装置,通过优化装置运行方案,提高在运行装置负荷率。”
在算“加法”时,力保高标号汽油、乙烯等市场畅销品生产和原料供应,在排产中乙烯产量一吨不降,装置一天不停,创造了乙烯装置连续运行1009天的同类装置最高纪录,乙烯收率居中石油企业首位,顺利渡过了难关。2008年,抚顺石化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仅今年1-6月份,生产高标号汽油77.3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创效2000万元。
抚顺石化下一个阶段将按照 “做精做优炼油、做强做特化工”的总体要求,提出在“十一五”末期,实现“1145”目标,即达到115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形成100万吨蜡、50万吨润滑油基础油、35万吨表面活性剂原料、140万吨合成树脂四大石油化工原料基地,销售收入增加500亿元。达到1000亿元。
而如今,最让人兴奋的是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落户抚顺,为抚顺石化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标志性工程”、抚顺市的“希望工程”,全面的开启了建设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打造“百年企业、世界品牌”的新纪元。
据了解,今年对于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来说是关键的一年,炼油、化工、热电三大项目都将进入施工高峰期,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千万吨炼油结构调整工程除公用工程系统外其它装置基础设计全部完成。800万吨/年蒸馏装置已中交正筹备开工。炼油工程2010年建成并具备向大乙烯供料条件;百万吨乙烯工程目前所有装置基础设计结束,工程总体设计得到股份公司批复,引进的长周期设备采购完成引进总量的70%。
抚顺石化正加快“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努力打造“百年企业、世界品牌”,为中国石油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做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康怡 撰文)
特邀点评
邵忠 周末画报社社长
抚顺的故事,过去总是关乎雷锋,关乎黑亮亮的煤炭。至于未来,这个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能否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亮点,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将上马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之上。
值得期待,但也任重道远。巨额工业投资项目将给抚顺石化带来无限机遇,但是,一个大型国企如何在新市场环境中获得新生、一个老牌化工企业如何在扩能增产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丰收,抚顺石化之标本意义,更值得所有人关注和思索。
抚顺石化大事记
◆第一阶段:从1928年至上世纪50年代末,主要是以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人造石油,1959年的油产量占全国80%以上,使我国的页岩油工业居当时国际领先地位。
◆第二阶段:1960年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加工,为我国现代炼油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炼油技术“五朵金花”中的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就诞生在抚顺。
◆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炼油基础上发展了化工,形成了“油化纤塑洗”加工手段比较齐全的产业格局;90年代前,公司每年担负着我国1/6国防用油和1/7农业用油的生产任务;抗美援朝、珍宝岛战役、人造卫星发射、南极科学考察和50周年国庆阅兵都曾经使用过抚顺石化生产的油品。
◆第四阶段:1998年划归中国石油,并于1999年重组改制后,根据中油集团重组改制的战略部署,抚顺石化划分为上市和未上市两部分,上市部分为中油股份抚顺石化分公司,未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2000年1月,两大公司正式分立运行。在中国石油五大炼化亏损企业中率先扭亏脱困,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第五阶段:从2004年开始,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时机,为创建 “百年企业、世界品牌”,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2007年6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抚顺石化两大公司进行重组整合,成立了新的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运行。
行业大事记
●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位于天津东南渤海之滨,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大港油田炼油厂,2000年重组改制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直属的炼化地区公司。
目前,炼化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港石化公司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确定为强化华北炼化业务的重点企业,正在加快实施500万吨/年配套改造二期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下称:胜利油田),主体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省东营市,油田机关位于东营市济南路258号,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市的28个县(区),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
自1961年发现、1964年正式投入开发建设以来,到2008年底,胜利油田先后找到75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9.36亿吨,生产天然气399.35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主要承担了中国海油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2001年2月,中海油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08年底,中国海油持股比例64.41%。
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中海油的国内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南海西部、南海东部和东海四大海域。此外,中海油还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尼日利亚等海外地区的油气区块持有权益。
2008年,中海油全年净产量达194.2百万桶油当量,稳步上扬14.3%;公司净利润达4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0%,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