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斌 今天是我到哥本哈根最忙碌的一天。
白天要去会场,下午18:15分约了欧盟首席谈判代表Dr.Artur Runge-Metzger做专访。晚上要写3个稿子,明天是编辑部要结版的时间了。
北京的清晨比哥本哈根来的要早些。
下午5时,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举行记者招待会。一向恪守时间的他这次迟到了,从5分钟延长到15分钟,又从15分钟再延长“few mins”……
主持人的解释是:“苏伟团长正在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是77国集团的。”
所有的记者都在谈论着昨天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裂,小岛屿国家跳出来公开表示可以接受一份被修改的“《京都议定书》”,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也并非团结的如“铁板一块儿”。
中国这次真的有些腹背受敌,内外夹击的感觉了。
时间仍在延长,我有些着急,6:15的专访啊。
5:30的时候,苏伟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抢到了第一个问题,问出了每个记者心中的疑问“您刚才参加的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果?”
苏伟回答:“我们在讨论怎么把会议安排的才能使大家更舒适,结果就是大家一致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成功,能够产生积极的有内容的结果。”
大家面面相觑,显然对刚才的回答都不甚满意。
6点的时候,发布会仍在继续,我必须离开了。突然感觉一个人有些分身乏术。
这个专访是我一个月之前就开始约的,来之前还和编辑讨论、设计了提纲。看来那些工作有些无用功了,谈判的变化瞬息万变,会场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如果按照准备好的提纲来问,真的有让人家“回顾历史”之嫌了。
我推翻了之前所有的问题。
大概等了5分钟,我见到了Dr.Artur Runge-Metzger,他是个很“nice”的人,但还是在开始的时候就提醒我:“Tony跟我说过了,安排的时间只有15分钟,希望我们能控制在这个时间之内。我等着去参加下一个会议。”
6点半结束了采访,Dr.Artur Runge-Metzger赶去了另一个会场。我则急着跑回去赶那三篇稿子。
原来,每一个人都是分身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