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历史剧
导语:中国大陆几乎家家户户都收看过这部描述乾隆爷出宫旅游、打架和谈恋爱的电视剧。

经济观察报 刘秋雯/文 谈到历史剧,大概没有人可以绕过1991年中国大陆与台湾合拍的古装电视剧《戏说乾隆》。这部电视剧曾经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名誉所长戴逸先生评价为 “只有‘乾隆’二字符合历史”。尽管从未能获得很多的正面评价,《戏说乾隆》却依旧走红。就像阿尔巴尼亚电影之于50后、60后,网络社交之于90后一样,对于70后、80后出生的人来说,电视剧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戏说乾隆》在内的几部电视剧已经成了被一代人珍藏着的“集体记忆”。

兴起的初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几乎家家户户都收看过这部描述乾隆爷出宫旅游、打架和谈恋爱的电视剧。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戏说乾隆》的制作称不上精良,化妆服饰、道具布景也已不再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但在电视剧种类相对匮乏、内容极度单一的当年,它的火爆程度怕是任何一部电视剧求之不得的。大多数的80后们都有小时候在电视机前守候它的经历,也有还不知准确歌词内容为何便开始荒腔走板地大唱主题曲的时候,甚至有忍痛省下零花钱去买盗版原声磁带和色彩失真海报的举动。在十七八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于电视早已 “阅尽千剧”皆不是,仍然有人在论坛里满怀感情地怀念起当年英姿飒爽的“秋官”(郑少秋)和温婉可人的“芝姐”(赵雅芝)。

经典是各式各样的,时至今日,似乎早已过时的《戏说乾隆》是82版《西游记》以外在公众和学生假期反复播出次数最多的电视剧,它捧红了郑少秋、捧红了乾隆皇帝,把“戏说”方式植入了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中。自此之后,中国电视剧开始了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 “清宫”“戏说”潮流。

《雍正王朝》、《大明宫词》、《康熙王朝》、《天下粮仓》、《走向共和》、《成吉思汗》、《汉武大帝》、《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电视剧目纷至沓来。一时间,秦砖汉瓦的大气磅礴、唐诗宋词的绮丽繁华、明清宫廷的血雨腥风,在荧屏世界弥漫开来。当然,其中表现最突出、最有观众缘的还是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它们甚至有了一个专有名词——“清宫戏”,即所谓“辫子戏”。“清宫戏”的数量一度多到,无论观众在任何一个时段按动遥控器都可以看见穿马蹄袖、补服的清朝官吏不停闪过。最后有关部门甚至出台政策来限制清朝在电视荧屏的“全面复兴”。其实,80年代就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以清朝为创作题材的电影作品,其中由李翰祥执导的电影 《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更让内地演员刘晓庆在香港大红大紫,香港演员梁家辉则拿下了金像影帝——而恭亲王的扮演者则是后来在“清宫戏”热潮中一举成名的 “皇阿玛”张铁林——只是彼时他仍默默无名。

有人戏称“清朝”是给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带来最多灵感的朝代,养活了数量庞大的电视工作者队伍,捧红了无数明星。它有着“如同娱乐圈一样八卦的历史”,从努尔哈赤在关外的第一声响箭,到溥仪在新社会的默默离世,每一个帝王、太后、贝勒、格格、大臣的典故和逸闻随时都可能出现在编剧的笔下、供观者咀嚼。这几年出版界掀起的“穿越小说”风潮,也与“清宫戏”的热播不无关系。在“清宫戏”熏陶下长大的70后、80后写手们,在小说中通过种种方式“穿越”历史回到清朝,和皇帝、阿哥们谈恋爱,更有写手声称“爱新觉罗家的男人,没有一个不帅的”,完整呈现了“和谁谈恋爱,是我的自由”的真谛。

在清宫戏早期的热潮中,1995年的《宰相刘罗锅》和1998年的《还珠格格》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角色设定非常相声化,情节发展符合通俗演义的规律,既有智力游戏也有道德判断,既插科打诨又时有箴言,非常符合民众的娱乐心态,不光征服了普通老百姓,连学者们也对它津津乐道——在台湾召开的某学术会议上,学者们拒绝了主办方安排的游览活动,纷纷表示惦记着电视台播放的《宰相刘罗锅》,会议一结束马上就要赶回北京,如同追看体育比赛现场转播一般。《还珠格格》的播出更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第二部播放时的超高收视率至今无剧能及,湖南卫视更是时常在寒暑假依靠三部《还珠格格》的连播支撑场面,以获得某些白天时段的收视率。像“小燕子”一样肚子里没有半滴墨水,疯疯癫癫插科打诨的女主角设定,可谓“承前启后”集各种“现代化”古装电视剧女主角之大成。后继者还有如2000年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和2001年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也继承了“戏说”的衣钵,形成了由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组成的“铁三角”,以港台流行的单元剧方式逐部制作。对发行方和电视台来说,他们无疑是收视率的可靠保证。

无论如何,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火爆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来,即使剧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起码培养了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建立了基本的历史架构。当然,观众的兴趣和剧作的火爆本就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无法理清。

类型与分化

在中国屏幕上,取材于历史的电视剧,即所谓历史剧,可以说是种类繁多。《雍正王朝》是正剧,《戏说乾隆》为戏说,《还珠格格》乃言情,《宰相刘罗锅》主通俗。还有些剧目是难以归纳的四不像,比如貌似正剧的戏说——尤小刚的“秘史”系列,以及充斥着莎士比亚戏剧风格的《大明宫词》,还有TVB借宫廷争斗来表现办公室政治的 《金枝欲孽》等。

但总体上说来,历史剧还是可以大致分为正剧和戏说两类。正剧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资料作为题材进行改编拍摄,人物塑造和情节编排大体基于历史事实,对事件的解释也基于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而戏说剧既有历史的影子,又不乏稗官野史穿插其中,更多的内容是剧作者们靠丰富的想象和自身的艺术积累虚构而来。可能只因对某一时代的某一历史人物感兴趣便可随兴之所至,天马行空古今中外、嬉笑怒骂杜撰而成。于是,乾隆的私生女遍布祖国各地,历史上的胖子纪晓岚在荧屏上风流倜傥,而美男子和糰则成了个胖子。

对这两个不同种类的历史剧的分野,在历史题材电视剧领域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戏说全是编的,正剧都是真事儿。从《戏说乾隆》时代开始,“戏说历史”所造成的史实失实之处一直为人诟病,于是戏说剧从诞生之日起,就顶着“教坏小孩子”“扭曲少年儿童的历史观”的原罪,而历史剧逐渐升温之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走向共和》等正剧在播出之时,也会和内容“失实”“失据”的指摘不期而遇。对历史剧的这种制作播出现状,业内人士则戏称:“剧作家不拿历史当历史,历史迷不拿电视剧当电视剧,而更多的观众是在拿电视剧当历史。”

在执导过《太平天国》、《康熙王朝》等历史剧的导演陈家林看来,正说和戏说只是风格、样式的不同,细究起来都是编剧编的。但这个“编”要有对于度的把握,“编”不等于糊弄人,突出戏剧冲突的同时,历史框架、对事件的评价、人物的基调都要尊重史实。

当然也有人认为,对于电视剧不需要过于严苛,无论一部剧作多么忠于史实,如果没有观众,都不能算是成功的电视剧。这毕竟只是一种商业性的艺术创作,片方和电视台赚钱、老百姓解闷,它的使命便已经完成了。它的首要意义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虚构与想像是艺术的生命,并不以阐释历史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无论多么强调历史真实性,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艺术虚构,都只是对于历史的基于某种视角的审美或者诗化浪漫的阐释,是对于历史的某种“言说”。

沿革和未来

说起历史剧,在中国可以上溯到五四时期,在那个时期的话剧创作中,剧作家们会在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寻找灵感和素材。五四时期崇尚“文以载道”,在当时的文学巨匠们看来,戏剧也是一种教化民众的形式,那个时期的历史剧追求主体性真实的启蒙精神,这种具有现实指向性的创作观点在四五十年代史剧创作中尤其得到了弘扬,如郭沫若的《屈原》、田汉的《文成公主》和曹禺的《胆剑篇》,皆具有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的意味。“文革”时期的戏剧创作更是将 “历史主义”和“古为今用”的创作和批评原则贯穿始终,走到极端的结果是什么都上纲上线与现实相连,带来文艺创作的不自由。“文革”之后,五四的启蒙精神在历史剧的创作中虽然有所回归,但历史剧的现实性指向仍是一以贯之的。

电视剧创作虽然与话剧舞台不同,但同样具备着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历史是历史学家心目中的历史;所以也可以说,一切历史剧都是当代剧,于是历史剧是剧作家心目中的历史剧。如《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反腐倡廉主题与当代主流话语达到某种契合,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隐形传达;《雍正王朝》中的雍正被重塑为一个励精图治、锐意革新的改革皇帝,在“当家难”的反复咏叹中,有着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康熙王朝》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话题便是国家统一的观念,融入除鳌拜、平三藩、灭噶尔丹、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天下粮仓》的内容与当时风生水起的国家粮食问题息息相关;《汉武大帝》中充斥着导演胡玫呼唤“盛世情怀”的渴望;甚至归于戏说类的《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都含有很明确的反贪腐思想。

相较于整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火爆,如今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无疑是进入了一个“熊市”,持续的长度还未可知,没有复苏的迹象。从90年代以来,屏幕上热映的历史剧虽然朝代和服装有别,但帝王逐渐被脸谱化,无非就那些个套路,或威严或奸诈,或者寻花问柳,或者真情流露,偶尔施些寻常人的柔肠,笼络一下天下百姓那颗容易满足的心。历史剧热映多年,这样的单一模式让观众开始陷入审美疲劳。从2004年开始,炮制了历史剧热潮的导演们纷纷转型,开始拍摄其他题材的电视剧。拍了20多年历史剧的陈家林从2007年起开始关注现实题材,拍了《女人一辈子》;《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的导演胡玫则专注于时代大背景下正史风格的个人史和家族史,拍了《乔家大院》;《天下粮仓》和《贞观长歌》的导演吴子牛的新作则是《大国医》、《大瓷商》和《红七军》。

也有人认为,历史剧退潮的原因是优秀剧作的短缺。适宜改编为电视剧的优秀历史题材小说——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等——已经被改编一空。而近年来少有在情节设置、结构营造和人物塑造上都达到上述作品高度的剧作,没有好故事,历史剧创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何来好剧?但是,就像因陷入《DA师》、《突出重围》套路而进入创作低谷的军旅剧题材,可以凭借一部《士兵突击》的热映,突然进入小规模的井喷期,也许历史剧的复兴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也无需经历漫长的时光,就可能出现“因一剧复兴”或“因一人复兴”的局面,凭借一部充满了创意,并且契合时代精神的“复兴之剧”迎来第二春。

相关链接

《雍正王朝》

改编自二月河长篇小说,导演胡玫,主演唐国强、焦晃的史诗巨篇《雍正王朝》在中央一套播出时创下央视收视的高峰,至今无人可破。

该剧无疑是帝王戏中“严肃”一派的翘楚,围绕权力争夺这一中心,《雍正王朝》几乎无暇旁及其他。它以一种甚至稍嫌枯燥的方式,表现了完全是男人之间——特别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男人之间剑拔弩张的斗争和冲突。诡谲多变的宫廷政治使人们看到了一代王朝史。史册中的人物形象在剧中刻画得生动自然,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

《还珠格格》

《还珠格格》是女作家琼瑶的成功转型之作;《还珠格格》在当时是颇受社会大众欢迎、风靡一时的一部电视剧。《还珠格格》所叙述的故事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其间充满欢笑而又险象环生,欢乐与痛苦、奸邪与亲情、阴谋与爱情、命运与抗争无不包罗其中。

《还珠格格》Ⅰ、Ⅱ的收视奇迹至今难以逾越。《还珠格格》Ⅰ在内地的平均收视率超过47%,不但轰动业界和海内外,更被一些电视台台长称为挽救电视台的救世之作。1999年的《还珠格格》Ⅱ迅速打破《还珠格格》Ⅰ创造的收视纪录,在全国平均收视率突破了54%。

《戏说乾隆》

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把清帝乾隆三次微服南巡的经历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主脉,以爱情的缠绵吸引观众,用武打的场面震撼人心,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一部影视力作。

这部作品出自台湾著名编剧宋项如先生之手。他倾其三十年的创作功力尽付《戏说乾隆》一剧,把它“戏说”得有声有色。它融史书上的记载却并不重复历史,它使其与现代生活结合,达到了宜古宜今的效果,它所展现的是帝王的日常生活和围绕在帝王身边那些充满人性及情趣的小人物,在森严沉闷的宫事件中成为皇帝周围不可或缺的绝好点缀。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