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策划】李登海:首席农民
导语:他说,在他心中最重要的还是玉米,因为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福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平 联系李登海采访时,他正在海南的试验田里做实验。尽管坐拥11亿元人民币的财富,被称为中国科学家首富,但李登海说,“那是纸上财富,我没感觉。”

这位登海种业(002041)掌门人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农民。他总是这样描述他的生活,“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5点左右安排好企业里的工作后,就钻进玉米地,7点多回家吃早饭,然后到玉米地里继续摆弄……”总而言之,“我农民的习惯很难改变。”

不过这个农民承担的责任堪比袁隆平。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李登海通过开发优质玉米种子帮助中国玉米增产2000亿斤,而他更希望在下一个20年再为中国玉米增产2000亿斤。

在中国育种领域,素有 “南袁北李”之说。“南袁”当然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则是指李登海,中国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杂交玉米之父”。

在过去20多年间,这位山东莱州农民科学家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3。

从农民到科学家,李登海可谓中国第一人。不过当谈起这段传奇的经历,李登海说,那要感谢一位美国农民科学家华莱士。

那是1973年,还是一个稚气未脱少年的李登海正在老家莱州务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听说了华莱士的传奇故事。

“那是在1972年春,烟台市农科所搞小麦育种的专家方正老师,给我介绍了华莱士先生的故事。华莱士也是一个农民,创建了美国专业搞杂交玉米产业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使美国的玉米最高亩产量达到1250公斤。”

李登海说,“这对我的震动很大,当时我国玉米亩产只有200-300斤,最高也就是300多斤。”于是从1973年起,李登海开始对玉米育种着了迷。1974年,李登海终于得到了一个到莱阳农校农学专业学习的机会,并被中国玉米遗传育种专家刘恩训和玉米栽培专家刘少棣看好,成为他们的重点培养对象。

从一个农民到一个科学家,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85年创建第一个民营玉米研究机构之前的十年,李登海备尝艰辛。为了寻找理想的实验场所,他曾多次只身赴海南垦荒做实验。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海南岛,是在落笔洞东的引合村,吃的菜是从莱州老家带的萝卜干,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自己砍柴做饭,睡的是自己用木棍搭的床,点的是煤油灯。

他回忆,“记得收获玉米时,怕人偷、怕牛吃。晚上到地里巡逻,怕蚊子咬,就在腿上、头上各套一条麻袋。困了,就在地里躺一会儿,剧毒的竹叶青、银环蛇就在身边出没。”

直到现在,他每年春节必是在海南实验站做实验。他的女儿说,父亲总是“逐日而居”,夏天在山东,冬天在海南,哪里的阳光好、适合玉米实验,父亲就在哪里。

不过看看如今的成就,李登海回想那些过往磨难的时候平和而坦然。从玉米研究所创建至今,李登海在全国玉米种植的不同生态区建立了32个育种中心和试验站,推广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他先后育出了30多个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这些优质品种二十多年间累积推广10多亿亩,总增产1000多亿公斤,效益是1000多亿元。

他也实现了少年时追赶华莱士的目标。1989年,李登海研制的“掖单13号”以亩产1092.29公斤刷新国内玉米单产纪录。16年后的2005年,他的高产玉米品种“超试1号”以亩产1402.86公斤的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一个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公司董事长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

如今的登海种业净资产已达9.7亿元,职工人数近千人。而在1985年,李登海投资2万元创办这个公司时,没想到自己当初的满腔热情还能换来巨额财富。

“那时候想法很单纯,就是想通过改良种子,帮助父老乡亲们提高玉米产量,让大家都能吃饱饭。”李登海说。而创立公司当初只是为了更好的推广自己的优良品种。

“就他本人来说,大部分精力都被用于繁育玉米种子的研究,没有花太多心思在种子的销售上,更别提为了迎合市场而实行合理生产。”他的团队成员、登海农业高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柳京国说。

尽管如此,公司创立之后的发展之迅速,也远远超出了他早先的预计。回顾登海种业发展的历史,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是美国先锋种业的入股。

上世纪70年代初的少年李登海正是被先锋种业创始人华莱士所激励,走上种子研发之路,但他确实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跟华莱士的后人一起创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早已处于世界种业霸主地位的美国先锋公司,到中国考察合作伙伴时发现,要进入中国这个大市场,占中国市场1/3份额的登海种业是绕不开的。他们惯常的做法是通过收购或控股的方式,收编竞争对手,为自己进入新市场扫清道路。但是他们发现这个做法对李登海不适用。

“种子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保持控制权。”不是政治家的李登海表现出了非常的“政治觉悟”。他拒绝了先锋种业的控股要求,并提出了3个合作条件:“一是中方必须控股,二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种质资源,三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经过长达6年的马拉松谈判,2002年11月,李登海和先锋海外公司副总裁汀·奥斯雷先生签署了合资协议,宣告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408万美元,中方出资208万美元,占51%,外方出资200万美元,占49%。这是当时,乃至今天中外最大的玉米种子企业联合。李登海出任公司董事长。

2005年4月18日,他亲自创立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一个农民带着一个由农民组成的企业,昂首走进了国内资本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位。

李登海也从此以11亿元的身家超过袁隆平,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首富。

采访中,李登海回避了所有关于财富的问题。“那是纸上财富,我没感觉。”他说。

“在别人看来,我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谓的‘亿万富翁’,其实,我是上市公司的一位打工者,是一个地地道道在玉米地里给股东们打工的‘长工’。”

很多见过李登海的人都对他那双黄球鞋印象深刻。那是一种在上世纪末的中国农村十分流行的军用胶鞋,十分廉价,穿着不适,但十分适合从事农田劳作。几十年来,不管走到哪里,李登海总是随身带着一双这样的胶鞋,随时准备下田劳作。

不仅仅是黄胶鞋,李登海身边的人都说,他的形象与“十亿”富豪相去甚远,“登海的衣服都是我买的,一件也就百八十块,最贵的一套西服是他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穿的那身,他在北京自己买的,1700块钱,到现在也穿了好几年了。”他的妻子张永慧对记者说。

张永慧说,“在农村我们是跟着太阳走,早上5点就起床,放下饭碗就下地。走在街上与村里的老百姓没啥不同。”

“现在人们说我是中国科学家首富,但是单从生活上来说,我没感受到做农民跟做科学家企业家有什么不同。坐飞机我从来都是坐经济舱,下了飞机,就坐公交车。爱吃的是大葱蘸酱、玉米面粥、菜包子、玉米豆子饭。”

他说,在他心中最重要的还是玉米,因为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福祉。

“我的前半生,所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增产玉米约2000亿斤;后半生,我要再为国家增产2000亿斤。”李登海说。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