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奥索斯/文 2008年的夏天,《自然》杂志刊登了一则篇幅不大,充满启发力的论文。它追溯了几个世纪以来全球性的科技研究中心的变迁,其过程与帝国的兴与衰一样。例如,在1740年的时候,全球科技的中心在法国。之后是德国,接着是英国。然后,轮到了美国。在所有的这些案例里面,它们之所以成为全球科技的中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源自这个国家的全球性领导力。论文的作者——J. Rogers Hollingsworth, Karl H. Müller以及 Ellen Jane Hollingsworth——得出的结论是:跟它的前任们相比,另一个科技强权的出现,可能不会获得同样的优势支配地位。他们还发现,全球性科技领导力中心的巨大转移遵循的是一个清晰的轨道:“尤其是在其根本性的优势地位滑落的时候,每一个科技强权都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它的系统比之前运行的药更好。它过高的估量了自己的实力,过低的估量了其他地方的创新能力。精英根本无法想象——中心会发生迁移。”
美国的决策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美国在科技及工程领域里实力的相对削弱。美国的学生们,在最近的科技排名中名列第21位,数学排名中名列第25位,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最差水平了。奥巴马政府已经实施了一个“为了创新的教育(Educate to Innovate)”的计划,目的是为了能够大幅度的让这种情况得到改善。不希望成为一个杞人忧天者,我希望的是能够提到一些有关于中国的事实,目的是为了深化这个计划对于美国未来的竞争力上到底有多么的重要。
中国正在逐渐的赢回它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科技曾经在中国是个“清水衙门”。所以有一个中国人警告说,“研究原子弹的挣不过卖茶叶蛋的”。最终,来自中国的专业人才们成为了硅谷最大的移民团体。1994年,中国开始了人才项目,目的是为了吸引学者归国。在1998年到2004年之间,有900名学者参与了这一项目。今天,中国是全世界6个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国家的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在2003年,中国变成了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往太空的国家。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出口个人计算机、手机和数码相机的第一大国。
为了衡量科技发展的进程,研究者们经常审视的是一个国家到底发表了多少篇研究论文。在1995年的时候,在科技及工程论文期刊上,中国位列发表数量第14位的国家。到了2007年的时候,它已经仅次于日本。而如今,它则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论文质量——以到底这些论文中有多少被引用为衡量标准——并非增长的也是如此之快。但是,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之中了。美国海军研究中心的前研究员Ronald Kostoff说,“中国依然无法跟美国在论文质量方面相提并论。但是,中国人正在不断提高之中。”他说,“而且,我相信,他们的研究质量达到一个突破点,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