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意,何来产业?
导语:创意产业在中国的瓶颈:自己的文化已经衰落,对他人的文化拿来得也不充分。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刘彤 上映仅17天,《阿凡达》全球累计票房突破10亿美元大关,中国首映日即贡献票房3303万元人民币。请注意,中国的首映日是元旦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而非周末,之后单日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有人预测,首周票房将达2.5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比同档期先映的《三枪拍案惊奇》的2.1亿高出4000万,而《阿凡达》的吸金狂潮在下一周仍将持续巅峰状态,那就是说,《阿凡达》在中国的总票房有望达到5亿。

如此票房,足够科幻。

《三枪》与《阿凡达》的差距岂止于票房,票房不过是中国与世界在创意产业实质差距的账面反映。

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是1997年由英国正式提出的产业政策,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理念和经济实践。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给出如下数字: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而在中国,创意产业仅仅提出一个模仿性的口号,远未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既然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发展起来,那么强势文化自然会在创意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没快到令中国文化起死回生的地步。其实,即使足够快,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国文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自信。旧的文化土壤已经消失,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急剧向现代社会转型。作为整体的中国文化形态已经不可能复苏了。也就是说,中国在传统文化上将长时间处于劣势。同时中国的全球化并不具备像英美那样多样化的种族和文化氛围,仍局限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学习上,并不善于从非功利的文化层面吸取更多民族和种族的养分。今天在美国,黑人的歌舞艺术已经成为主流,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学习则是学校的热门课程,因为中国是新兴国家,而西班牙语,是因为有太多拉美人涌入美国。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懂得英语,“世界”仍只是陌生而遥远的角落。

这是创意产业在中国首先遇到的瓶颈:自己的文化已经衰落,对他人的文化拿来得也不充分。

同时,创意产业推崇创新和创造力,这恰恰又是中国文化与经济当下的软肋。中国是世界工厂,拷贝大国,来料加工的能力强,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弱。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偏偏这种个人的创造力非常不确定,难以预期规模化效益。创新意味着风险,只需拷贝就能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时,创新的风险就大得不合算了。

经济上如此,文化上如出一辙。电视相亲栏目《非常速配》最多时在内地有12家电视台同时移植,但两三年后,这些面目几乎完全相同的节目全面停播,滥得没有人再看。再有,琉璃工房初进大陆,内地仿制品牌风起云涌,直至琉璃这个行当被彻底祸害成最廉价俗气的“玻璃片产业”,而人们根本忽略了琉璃艺术创始人杨惠姗和张毅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没有创新和创造力的创意产业,不过是功利主义的幌子而已。

创意产业是慢节奏的结晶,是对品质的要求。只有在慢的节奏下,人们的心情才能趋于平静,开始要求细腻、丰满、精致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意产业是富贵人家娇养的小姐。所以世界上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并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而高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大量的产品。量一大,创意自然也就草率,更为重要的是性价比。“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如此高速运转的经济社会,一切粗糙的都可以掩盖,真正做得很细腻的,反而静不下心来欣赏。就像车轮,转得越快,上面的污迹越像光环,非得停下来,不沾瑕疵的美才能显现。

自从接了奥运会这个国家任务,张艺谋已经三年没有拍过电影。让他像 《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一样,历时12年拍一部电影,别说张艺谋,你干吗?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