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宏 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被证实是一位深切了解中国国情与观众需求的伟大导演。他的新作 《阿凡达》描述了一场发生在外太空潘多拉星球的悲壮的“反拆迁”斗争。很显然,这是一个比《泰坦尼克号》更能打动当下中国观众的绝佳题材,加上前所未有、令人狂热的视觉体验,成就了《阿凡达》观众如潮、一票难求的盛况。然而,从1月22日开始,全国所有影院都将停放2D版《阿凡达》,观众们迎来的是发哥扮演的满脸忧思的孔子。网络上骂声不绝。一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影片为何会如此匆匆下线?
广电总局有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决地反驳了 《阿凡达》“强制下线”的说法。他说:“不存在强制下线。电影院永远会给新片更多空间,新片陆续上映后,上座率并不高的《阿凡达》2D版场次肯定会减少甚至下线,这是市场自然淘汰行为。”换言之,2D版的人气不足,应该让路给新片《孔子》。仍然喜爱此部电影的观众,可以选择3D或IMAX3D版本观看。
但从网络上仍然高涨的人气看,很难让人相信2D版《阿凡达》的市场需求已经缩减到不足以继续上线的程度。而且,国内3D和IMAX3D银幕的供应,显然并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到去年底,中国内地银幕数量共有4723块,其中3D银幕不过700块,IMAX3D银幕更是少得可怜,全国仅有区区11块。
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在2D版下线后,广大观众对于《阿凡达》的观影需求将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尤其是在影院资源相对欠缺的二、三线城市。
全球电影业无不通晓观众为上帝的道理。但在中国的语境下,至少在《阿凡达》匆匆下线这件事上,我们无法看到观众选择权得到充分尊重。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非市场的力量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与决策力,大到可以左右甚至限制观众的选择权。
在长期以来的行政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主管当局更乐意见到的是,代表官方倡导的价值观的影片长期占领主流地位。主旋律影片固然会有众多的拥趸,但非主旋律影片经常也会受到相应群体的追捧。或许是档期的巧合,《阿凡达》与《孔子》两部电影恰恰属于这两类电影中的典型,而前者匆匆下线与后者旋踵而至,很难让人不做“让道”之想。
在娱乐影视领域,观众的需求与选择权经常会被置于主管当局的决策之末已非稀奇。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也遭受了与《阿凡达》相似的命运。可以想见的是,获得高上座率、高收视率,本身就证实了这类影视剧符合群众的需求,表达群众的真实感受,代表了群众的利益与兴趣。对于这类影视剧的限制,只能表明主管当局过于敏感,常常夸大一些事并做不切实际的联想。这违背了广大观众的切实利益,长此以往,恐将抑制广大影视从业者的工作热情,损伤影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观众掏钱买票观看电影,选择的是他们感兴趣的影片。如果在影院中没有他们喜爱的影片,他们自然会远离影院。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对于2D《阿凡达》下线的骂声几乎铺天盖地。部分网民已经开始用脚投票,称:你撤下《阿凡达》,我也不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