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革命”尚未成功,Apple仍需努力
导语:尽管被乔布斯称为“革命性的产品”,但是apple刚刚发布的ipad还是稍稍令人有点失望。

经济观察网 薛惟中/文 尽管被乔布斯称为“革命性的产品”,但是apple刚刚发布的ipad还是稍稍令人有点失望——“一个不能打电话的大个的iPhone”,“一个499美元的大玩具”“一个呆在沙发上的电子宠物”——这就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和网站对ipad的描述。

在新品发布会上,乔布斯开玩笑说,有了ipad,你为什么还需要一台电脑?可是媒体和消费者却说:为什么我需要另一个玩意来做我能在iPhone上做的事情?而便携式电脑能做的事情,目前的Ipad显然做不了。

“Ipad不能做什么:这和它能做什么同样重要!”《今日美国》的大字标题说道。并不完善的功能和500美元的价格,使得Ipad不会成为便携电脑和其他电子阅读期的“终结者”。

让我们将Ipad和kindle(亚马逊出品的电子阅读器,目前的市场主流产品)作一些比较:Ipad更厚,更重,“与Kindle一个星期的电池使用时间相比,Ipad十小时的电池续航能力简直就是对它的一种侮辱。” 美国著名的消费电子类网站engadget说。

购买的门槛:Ipad是499美元和699美元(3G版),Kindle是259美元(6英寸屏幕)和489美元(9英寸屏幕)。而且Ipad的消费者还要另外付费购买3G服务,但Kindle的3G服务却是免费的。

作为乔布斯宣称的便携式电脑的替代者,Ipad的表现同样令人难沮丧:没有USB,没有HDMI(高清多媒体接口),不附带摄像头,不能执行多重任务,也同样不支持FLASH。

它只有一个30针的端口——据说apple将提供另外一个附件,让使用者的相机通过这个接口和Ipad连接,以便消费者将他们的照片和视频存放到Ipad之中。不过另一个疑问是,Ipad最大32G的内存甚至存不了几部高清格式的电影,难道我们还得附带一个移动硬盘?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编辑面对对于ipad的质疑说,中国最缺的不是创新力,而是欣赏并迷恋创新性科技产品的社会土壤。但是对于新产品的用户体验显然没有必要上升到民族劣根性的高度。

我们欣赏Apple,但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把掌声送给Ipad。正如Vista系统刚刚发售时一样,不论微软如何强调它的新产品的先进性,但是极差的用户体验仍然让大多数不懂技术的消费者对Vista说“不”。

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器将给媒体和出版行业带来革命。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电子阅读器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电子版的《经济观察报》成为本报最主流的发行方式和读者最主要的阅读文本,媒体的盈利模式将发生改变。电子阅读器将成为新闻内容的收费平台——前提是本报确实有能给读者带来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内容是免费的,我们卖的是广告。

在电子阅读的时代,广告也不会消失,相反,在一个互动性更强、永远在线的平台上,我们将更容易细分读者市场,广告商将更容易由内容作为索引,引导到商品品牌甚至直接达成销售。举一个例子,对Ipad公布的新闻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也会对联想即将于今年夏天发布的999美元的平板电脑Ideapad感兴趣。

对于媒体来说,终极的目标是如何使自己的内容做到物有所值,而对于电子阅读器或者其他不管叫做什么的电子媒体终端消费产品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用户体验则是他们成为最后的终结者的理想道路。

所以,说起来有点好笑,尽管Ipad的真机发售还要等到60天以后,但是我已经像期待Vista之后的微软一样,开始期待苹果的下一代产品。当然还有Google的,据说他们也在研发一种介于手机和便携电脑之间的产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