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华尔街与白宫的博弈
导语:美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限制华尔街金融业的规模和业务范围还没有答案。

读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王 东

2010年2月2日

经济观察网:近一段时间以来,华尔街“薪酬”风波在美国上上下下搞得沸沸扬扬,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出“重拳”对华尔街予以“回击”,以平息国内民众强烈不满的情绪,就此“后危机时期”华尔街与白宫的博弈拉开了序幕。

在华尔街百年风暴中,包括曾经几度渉险过关的百年老店——雷曼公司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投资和基金公司奄奄一息,最终因回天无力而倒闭,而幸存下来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美林证券被出售、国际公司被接管,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瑞银等摇摇欲坠,或是需要救赎或是前途未卜等待救援。华尔街“前世”的辉煌,随着一个个公司的破产而终结,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海啸”,为此有人曾预言,这场金融危机看不到尽头。

尽管,一场危机改变了华尔街许许多多、大大小小金融投资公司和投资者的命运,但华尔街却没有因此而失去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业中的“霸权地位”。危机过后,死里逃生的金融投资公司又在尔街重新站立起来,开始演绎他的未来。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华尔街金融市场始终被噩梦所缠绕,但经历了惨淡的2008年和2009年后,在美国政府干预金融企业程度达到空前规模的情况下,华尔街金融业再次“复活”,昔日的“金融帝国”如今又可以挥金如土了,并具备了与白宫“叫板”的资本。据有关报告显示,2009年全年华尔街四大投资银行——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门盈利超过了280亿美元,而2008年同期的损失超过600亿美元,与此同时,2009年华尔街金融业利润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其复苏之快令人难以置信,不可设想。

金融危机曾一度让华尔街哀鸿一片,不堪回首,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出巨资救赎。但是,一旦华尔街从危机中解困出来,摘掉了当年如同救命稻草——“问题资产纾困计划” 的帽子,撇开了政府加在身上诸多限制的“紧箍咒”,开始恢复华尔街金融价值体系,充分享受华尔街历史悠久的上层金融文化,华尔街的未来将如何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人们所关注的依然是华尔街是否会重蹈覆辙?“后危机时期”华尔街与白宫的博弈谁能更胜一筹。

目前,美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不断改善,使其摆脱因接受美国政府救助而带来种种限制的意图也日渐明显。不久前,美国最大的银行——美国银行宣布已通过配股筹资193亿美元,将偿还全部450亿美元的政府“问题资产纾困计划”贷款;华尔街金融巨头——花旗集团也在筹划偿还政府“问题资产纾困计划”贷款;其他从危机中解困出来的金融公司也纷纷仿效,表示有意偿还政府“问题资产纾困计划”贷款。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等金融公司此举,被金融界认为是斥巨资来为自己“赎身”,挣脱政府救助带来的束缚,还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

与此同时,随着华尔街各大银行2009年第四季度财报纷纷出炉,38家金融机构的高管、交易员、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和其他人员2009年的薪酬也“水涨船高”,总额将达到创纪录的1450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18%。消息即出,惹恼了美国民众和白宫,美国民众愤怒了,奥巴马政府也坐不住了。随即奥巴马政府表示,在今后的10年内华尔街大约50家大型金融机构必须向国库缴纳大约900亿美元的“责任费”,为它们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付出代价,以此平息美国民众的愤怒情绪。同时,奥巴马政府还表示,要限制华尔街巨头的规模和业务范围,压一压华尔街的桀骜不驯的“挑战行为”。

虽然,目前美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限制华尔街金融业的规模和业务范围还没有答案,华尔街金融业的自由度能否回到危机前的程度不得而知,但至少表明华尔街正在从危机走向“重生”,与白宫的博弈也浮出了水面。

如何防止金融危机在华尔街的再次重演,维护美国政府在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将是今后奥巴马政府面临的问题。另外,华尔街危机发生的那一刻起,注定了华尔街金融业就已经开始酝酿着空前规模的重新洗牌和变革,多重复合力量必然令华尔街金融业格局发生剧变。危机过后,随着华尔街金融业超出预期的恢复和资产价格的急速上升,资产价格的动态平衡如何构筑?经历过金融危机后的投资公司和投资者能否吸取教训保持理性投资?华尔街与白宫的博弈又将如何演绎?人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