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像上海人一样生活
导语:当爱情消失后,廖信忠选择了继续留在上海工作,他说既然最初选择了这里,就要在这儿好好生活下去。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廖信忠在自己的畅销书作品《我们台湾这些年》里说起自己最初来到上海的原因是 “为爱走天涯”,当爱情消失后,廖信忠选择了继续留在上海工作,他说既然最初选择了这里,就要在这儿好好生活下去。

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好运,上海也成了廖信忠的福地。当廖信忠开始攒足心思在天涯上叙述台湾这三十年来的风云变化时,上海一家名为读客的图书公司看中了它充满趣味的讲述方式,在这家读书公司成功的市场营销下,廖信忠的第一部关于台湾的作品就达到超级畅销书的水准,首印30万册。

“以前我写一个字一毛钱,现在我写一个字一块钱。”廖信忠开玩笑说。

在上海,他已经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理想,当一个作家。

作为台湾的6年级生(70后),廖信忠对大陆的兴趣远远高于他的同龄人们,廖信忠曾想考取台湾政治大学的东亚研究所,主要方向则是研究大陆问题,可惜最后没考上。

服完兵役后,廖信忠经历了几次在大陆的长途旅行,足迹遍布了南方许多二线城市,包括四川昭化这样的小城。在他眼里,大陆的广阔疆域堪比整个欧洲大陆。而他最喜欢的地方,其实是北京。

1999年,他跟随美国大学一名教授第一次乘飞机降落在北京,骑着自行车逛完了清华北大,又常常流连于现在京城著名的文艺青年聚集地——雕刻时光咖啡馆、万圣书园等等,之后的两年暑假,廖信忠又来了两次北京,他热衷于探索北京胡同的秘密,喜欢二环内钟鼓楼一带,为北京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人间的幽默谈吐所着迷。

他是想在北京生活的,如果他不是个懒人同时又愿意适应北京干燥寒冷的气候。

在许多台湾人眼里,上海是和台北最接近的城市,但廖信忠觉得不过是气候相像而已。他还记得2001年第一次来上海,住在一间破旧的旅馆里,白天去外滩闲逛时完全对江对岸的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震倒,“我觉得那些高大楼群建筑能让任何人都想在上海工作,我当时也是,想得很单纯,就想在这儿有个立足之地。”

许多人都在潜意识里想征服这座城市。事实上2001年前后,也正是台湾岛内升起“上海热”的时期。2000年,有台湾媒体以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做封面,标题起做“前进大上海”,杂志内页配以许多关于上海城市的详细介绍,未来发展规划等,给人一种上海在崛起,邀请你来淘金的架势。

这打破了台湾人对于对岸一直以来的印象,用廖信忠的话说,“我们一直相信大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为这边很贫穷。加上各种政治原因,我们对大陆的强大有一种恐惧的心态在。而上海,是整个中国的代表。尽管我们不承认,但必须要说,上海发展得比台北要好。这对台湾人来说是一种冲击,但又不得不服气。”


“上海热”在台湾持续了有三四年,直到今日尚有余威。大部分早期来上海的台湾人聚集在古北一带,这里有台式的餐厅,各种与台湾人有关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

不过在台湾,对于上海的尊敬并非是一时之热。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因为其老上海贵族背景赢得艳羡目光,许多台湾人对上海仍然充满了十里洋场似的 “老上海”想象,廖信忠说,有不少台湾来的人停留在这样的情怀当中,其实对现实生活一点益处也没有。

很难说廖信忠没有受到这一波热潮的影响,但当时,他有自己的旅行计划,2005年,他在台湾退伍后再一次长途旅行时又回到上海停留几日后返回台湾。直到2007年,他得到了一个来上海工作的机会,加之当时女朋友也是上海人,两个原因重叠起来,让廖信忠终于回到了最初让他振奋的黄浦江边。

在上海生活了三年多,“去台湾,回上海”让廖信忠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与自己的故乡台北相比,上海的城市味道要浓得多,台北的市容要乱得多,“对我来说,上海能够给我提供一个空间让我自由发挥,台北现在则有点像养老的地方。我家在台北北边的士林区,每次回去,都可以去海边走一走,泡个温泉,给自己放一个长假。”

来上海三年,上海的发展速度让廖信忠感到吃惊,每当看到大的工程车在施工,人们疾速地在城市中行走,以及和朋友们聊天时,廖信忠仍然会遗憾,“上海还是一个很浮躁的城市。他们发展得这么快,其实有些信仰性的东西在消失。我听他们谈话,永远都是车子、房子、股票,最近才多了一个周立波。”

“其实我很好奇一件事情,无论是大陆电影里宣传的上海,还是人们愿意展示的上海、永远都特别现代,特别漂亮。东方明珠,恒隆广场都会出现在镜头里,关于上海,有太多符号化的东西,真正的上海,其实不止这些。在台湾,拍电影都是一些生活细节里的东西,我们都觉得101丑死了,导演们也不会拍它。”

喜欢旅行的廖信忠知道要想迅速融入一所城市,就要去那些摄像机拍不到的地方,要到那些去除了符号化的地方。一个城市的旧城区和菜市场是廖信忠觉得最能反映一座城市特点的地方,菜市场是城市生活,而旧城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当大陆一个个城市用拆迁将自己的历史斩断后,这两个地方是唯一能帮助外地人判断这座城市如何养成这种性格市民的最佳据点。

“其实现在上海的菜市场摊主有很多不是上海人了,但是你能感觉到那些外地人虽然不会讲上海话,但他们在努力地学,想融入这座城市。最好玩的就是讨价还价过程中的斤斤计较,特别有市井气息;而你看了上海的旧城区那些弄堂,你就会明白,上海人为什么会如此精明,在那里,大家在沟通当中对每家使用时间进行精准的分配。”

因为这种理智的态度,让廖信忠没有对惯常印象里“抠门、精明”的上海人有很差印象,有人说上海人小气,比如从来都是AA制吃饭,在他看来,那是先小人后君子,让每个人都被公平对待。在上海工作并不顺利的时候,他结交了许多上海本地的小市民朋友,得到了他们不少的帮助。

“很多人觉得上海人排外,冷漠,但我觉得如果你愿意融入这个城市,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就不会对上海人有这种感觉。我的上海朋友们会带我去菜市场杀价,我觉得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很重要的一点是,今天你跟他们是不是过一样的生活,而不是用另外一种身份和角度去看他们。”

廖信忠说,不能一边在上海生活,一边又觉得上海人不好。既然来了,就要学人家的生活方式。“在这儿我不喜欢别人强调我的台湾人身份,我在这边交的都是一些本地的朋友。我也不喜欢大家叫我们新上海人,我觉得只要在这个城市生活,就都是上海人。”

在来上海之前,廖信忠就在学习上海话,时至今日,语言不通的难题仍然困扰着它,为了克服语言问题,他时常观看本地节目,也听周立波的秀,廖信忠已经在思考着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在他心中,或许只有他要的下一代才能真正的融入这座城市,而现在他要做的,是为了下一代能成为这个城市真正的一分子而努力。

访问结束后,他热络地给我介绍如何换乘地铁去我订好的酒店,看着他熟悉地把那些听着很熟悉的地名用地铁串起来,我知道,上海才有他的生活。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