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2.4万亿元的国资改革
导语:在部署世博会的同时,也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此背后,一条更深层次的主线涉及上海2.4万亿元资产的金融国资改革。

经济观察报 张勇/文 在部署世博会的同时,也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此背后,一条更深层次的主线涉及上海2.4万亿元资产的金融国资改革。

据上海市府内部人士透露,起步于去年3月的这一轮金融国资改革大潮,其核心在于提升上海市属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营造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氛围,吸引更多的金融要素聚集。

要提升竞争力,把企业直接推向市场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上述内部人士却称,上海金融企业市场化的进程依然不足。

另一方面,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力度不仅取决于自身,也需要得到中央部委的支持与配合。如何保持好上海与中央之间步调的一致性,则是上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国资改革加速

一年前,一个引领上海地方金融国资改革的机构悄然成立。这个被命名为上海金融国资改革领导小组的机构由屠光绍担任小组长,从此拉开了上海金融国资改革的步伐。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领导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是屠光绍2007年年底赴任上海市委常委及副市长以来两件主要工作,而实际上,上海金融国资国企的改革也是在2008年之后得到加速。

2008年8月,曾被拟定为上海唯一金融控股集团蓝本的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际集团”)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下称 “国资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在几经修改之后终于上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和上海市国资委。

在此之前,两家公司的重组谈了一年多仍然毫无进展。

知情者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国际集团在重组方案设计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上海当时对金融国资改革的路径及方式尚存在诸多讨论。

2009年3月,上海关于建设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方案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后,一系列问题得到理顺,而同一时间,屠光绍牵头的金融国资国企改革领导小组也随之成立,这无疑大大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在与上海国资委对市属国企整体改革意见协调一致的背景下,上海市属金融国资国企开始逐步尝试取消行政级别、市场化招聘高级金融人才等举措。

今年3月26日,2010年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屠光绍在会上肯定了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的进展。

“不过,问题还是不少,比如说治理机构还是不完善、战略定位不明确以及市场化意识不强等。”参与过上述会议的上海某金融企业高管指出,“上海金融国资改革还在路上。”


完善上海金融氛围

在督促金融国资国企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上海市政府尤其是上海金融办还着力完善上海金融氛围。

目前,上海在资金和资产管理方面具备高度的集中度,证券、外汇、期货、黄金等金融产品交易中心都坐落于上海,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在今年4月16日正式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品种,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正在加快国际板的建设,使得上海金融交易平台有望得以丰富。

另一方面,上海本身也拥有众多的金融企业。据统计,上海市属金融企业共16家,拥有35张金融牌照。其中,规模较大的包括上海国际集团、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太保集团、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

同时,人民银行二分部也落户上海,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在上海扎根多年。据了解,已有百年历史的交通银行是唯一在上海注册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上海承办世博会期间成为商业银行全球合作伙伴。

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人士表示,交通银行在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目前正在吸引更多的资产管理公司落户。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曾对本报表示,上海将逐步形成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这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部分。

陆家嘴功能区管委会主任顾晓鸣也告诉本报,从去年开始,陆家嘴功能区为吸引金融类企业落户,推出了包括注册、办公、人事等方面的鼓励政策,目前已经有众多各类型金融企业因为政策优惠的吸引落户陆家嘴。

方星海指出,上海金融国资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但也需要配合中央的部署。内部人士则称,对上海来说,拿捏好分寸实在是一件颇费周章的事情。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然而,虽然上海已聚集了大量的金融要素市场,但参与这些资本市场的本地金融国企力量却比较薄弱。“这让上海市有着强烈的改革金融国资国企的冲动,”一位接近市府的人士说,“现在就全国的金融水平来看,上海基本上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但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相比,上海金融业无可争议的领先优势已不复存在。”

这位人士表示,“客观地说,上海的金融国企并没有退步,也是一直在前进和发展。问题是,全国其他区域金融业发展得更快。相对而言,上海的金融国资发展速度就比较缓慢了。”

以上海银行的上市为例。在全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中,上海银行10年前就提出了上市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实现。而诸如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却已后来居上,相继登陆资本市场。

这种现象在上海金融国资中并不孤立,如在上海的券商中,除了海通证券2007年借壳上市外,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东方证券、上海证券等大部分券商上市仍面临各种障碍。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上海本地的金融企业相对北京、深圳地区的金融机构,显得力量单薄,同时,机制也不够灵活、效率不高。这些问题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上海金融国资虽然种类齐全,但始终没有出现类似招行、平安这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对于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的上海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上海市政府一位人士透露,国际集团作为上海市的一家重要金融机构股权投资企业,2006年与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合并,但由于重组进展缓慢,合并之后的上海国际集团虽然掌控着上百亿金融资产,却没有能够产生应有的效益。

“在上海市政府看来,国际集团的现状在整个上海金融国资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位人士说,“改革势在必行,由主管金融的副市长亲自挂帅成立改革小组在情理之中。”

由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排在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屠光绍对此显示出足够的清醒,不久前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一排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渐进市场化的道路

从直观上而言,上海金融国资的改革最明显的在于金融机构的整合,但实质上,深层的金融国资改革则在于权责的重新分配。

“目前的金融国资改革,实际也是在上海整个国资国企改革的大方针下进行的。”上海市政府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改革将不仅局限于金融领域,还包括整个国资体系。

上海市从2008年开始就希望大力改革本地国资国企。据上海市政府有关人士透露,市委主要领导不久前在一个高层会议上曾作过一个内部讲话,严厉批评了部分国有企业。

“大致的意思是一些上海本地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掌握了大量资产和资本却没有能够给上海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一位上海市政府人士回忆说。

据悉,2008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研究制定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办法。2008年9月份,上海国资改革“意见三十条”草拟完毕并通过了市委常委会的审议。

上海市政府内部人士称,“三十条”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国资国企的市场化运作。

去年,上海市国资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国资国企改革会议在当年4月初召开,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都到会。

据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士透露,此次会议决定在国资系统内逐步成立三个资本运作平台,分别负责实业、投资和金融领域的国资资本运作,有消息称,前两个平台可能是上海仪电和国盛公司,而金融运作平台花落谁家则尚不清楚。

进入2010年,上海国资委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力度又有所加大,不仅明确了一系列的任务指标,也进一步加快上海国资国企的证券化率,这无疑也是在国资改革的市场化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