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之役
导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闻天曾向中央提议上海申办世博会,这个建议最后淹没在 “大干快上”的风潮中。1999年12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此后,上海历经3年,击败4个对手,终获得申办权。在接下来的8年中,上海集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为迎接世博会投入巨大,其背后是这座中国最发达城市迫不及待跻身国际大都市的野心。

经济观察报 陈哲/文 作为近现代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上海无疑是百年中国最重要的窗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闻天曾向中央提议上海申办世博会,这个建议最后淹没在 “大干快上”的风潮中。

上海申办世博的意愿半个世纪以来都未曾减弱。1999年12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此后,上海历经3年,击败4个对手,终获得申办权。

在接下来的8年中,上海集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为迎接世界三大盛会之一的世博会投入巨大,其背后是这座中国最发达城市迫不及待跻身国际大都市的野心。

缝合黄浦江两岸

为了兑现办成史上最大世博会的承诺,上海的首要工作是为展览园区物色一块地。上海世博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回忆,当时至少有三个方案,经对比和分析,选址最终定在市区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太重要了,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它不仅隐喻了上海的历史,还意味着上海的未来。”吴志强说。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这条长达8公里、呈U字形的江岸线,日后注定会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规划者选择黄浦江两岸的考虑是,借助世博会的契机缝合上海两岸的历史空间,将浦东和浦西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都市。

改革开放前上海是单边城市。上世纪90年代后形成了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西上海”和以陆家嘴延伸段、世纪大道为中心的“东上海”。西上海积淀深厚,商业人口集聚,延续了上海滩的繁华历史;东上海从无到有,日新月易,肩负着沿海开发开放桥头堡的国家战略。

然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观念仍然深入民心。浦江两岸的历史割裂,一直是多届上海主政者的心病。

吴志强说,需要缝合的不仅是浦东和浦西,更是老上海和新上海,以完成历史的归一。

世博园区所在地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之地,这里的厂房承载了太多关于城市的历史记忆,规划者决心保留这些建筑遗产。但国际展览局的代表坚决反对上海的这一做法,因为按照惯例,世博会从来都是新事物、新建筑的舞台。

吴志强和他的团队极力争取,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一遍遍做方案:将老建筑中的一部分直接用于场馆的建设,另一部分用于物流和保障。当精心打造的规划交到国际展览局时,代表们被打动了。

最终,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约有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和保护,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被保护性改造、置换,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对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中的重要内容。


最庞大的拆迁

浦东居民王立民,住在周家渡街道,与浦西隔江相望。老王多年前按政策从新疆退休返沪,全家三代5口人挤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极为不便,一直等着动迁。但周家渡街道似乎被城市改造遗忘在角落中。上海房地飙升更让他全家改善居住条件的梦想几近落空。

世博动迁方案出来后,老王全家被安置在三林世博家园,分了中等面积和小面积两套房子,总面积超过110平方米。他迅速签了拆迁安置协议,获得了优先选房的权利。

这得益于浦东在动迁协议签订方面花费了一番心思:在前三个月签约的,拆迁奖励费8000元,而速迁费则从12000元、7000元、2000元逐月递减5000元。半年后签约的,将取消拆迁奖励费和速迁费。动迁居民按签约先后,行使安置房楼层、房型的选择权。

为了挪出5.28平方公里世博会园区,上海动迁了270多家企业和1.8万余户居民,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拆迁安置工程。

浦东地区承担了最繁重的动迁任务,占总动迁量的近6成。经过对动迁区1年多的情况普查、广泛听取各类动迁居民意愿后,浦东新区制定了既“数砖头”又“数人头”的动迁新原则。

“50年前,爸爸背着我从乡下来到城里;50年后,我带着儿子从城里回到乡下。”这是动迁居民中流行的一句怨言。一些动迁安置带往往地处市郊,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方面跟不上,导致动迁居民生活成本提高。

为避免拆迁安置被边缘化,浦东对世博动迁基地实施定向安置,按照“精品工程”和现代化新型社区的标准,进行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安置基地包括三个社区:三林世博家园、南平小区、永泰花苑,约110万平方米。

比如三林世博家园位于浦东外环内,住宅1.2万多套,有130多种房型可供选择,4条公交线路,医院、学校、商场、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正是因为灵活贴近的政策,近20000户的世博园区动迁计划,自2005年3月底启动以来,在一年之内全部完成。


大兴土木的城市

刚跨入世博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卢湾区便高调宣布,一座曾定位七星级酒店的建筑,在停工一年多后重新施工,计划于世博前竣工。

这两栋酷似蜂窝状的双塔建筑,坐落于上海市心脏地带——淮海中路新天地商圈,曾被设计成汉朝风格。按照原定计划,阿联酋迪拜七星帆船酒店和希尔顿酒店旗下的高端品牌酒店康拉德将分别进驻东、西两塔。

然而,2008年10月,新天地姐妹楼开始进入内部装修,并用天桥连接这两座30层的建筑时,该项目主要投资方、印尼美籍华裔廖凯原要求对项目重新进行评估,宣布停工。

地处中共一大旧址的“新天地”是上海的新地标。官方不希望参加世博会的客人因为这栋烂尾楼而对上海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过去一年中,上海市政府一直在相关各方之间斡旋,要求他们做出妥协或找到第三方买家。

此间,关于这座双塔被不同投资主体收购的消息不绝于耳。上海国企旗舰之一上海实业集团以及海南航空和中石油等国资巨头都被传言将接盘双塔。

2010年1月,卢湾区副区长许锦国称,经过卢湾区与酒店投资、管理方的沟通协调,酒店停工的障碍已于2009年底解决,酒店将重新施工,于世博前竣工。

拯救双子塔的“白衣骑士”是香港地产大亨罗康瑞,罗旗下的瑞安集团原本就是新天地姊妹楼的股东方,拥有后者15%的股权,并负责项目的建筑施工。按照协定,瑞安将从廖凯原手中尽数收购该项目剩余的85%股权,具体交易条款至今未获披露。

最近,瑞安考虑到自身发展战略,正在运作将双塔中的东塔售出,让官方公布的竣工计划已无法如期完成。不过,这道曾经的都市伤疤,已经在愈合的途中。

同样,为了迎接世博会的到来,这个城市中充斥的大量外表斑驳、颜色陈旧的建筑,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刷新。

按照上海市的统计,建筑整治的楼房面积5900万平方米,外立面整治和清洁总面积,约在1亿平方米,财政预算300亿元。上海市住房局人士说,两年中的总修缮量几乎相当于之前10年的总和。

下转12版

上接10版

  这些,仅是围绕世博会庞大基建投入中的冰山一角。上海扩建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从4000万人次容量扩建到8000万人次。同时,上海斥巨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大虹桥。

据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沈晓苏介绍,围绕世博和全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海2009年重大工程完成投资额是1693亿元,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安排的投资额回落到1000亿元。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2008年末上海的轨道交通长度只有230公里,到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将猛增至420公里。按照轨道交通每公里耗资6亿元测算,3年中仅仅轨道交通投入就超过1000亿元。

建筑大师沙里宁说,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世博无疑让雄心勃勃的上海如获至宝,大兴土木成了其最重要的准备之一。

倒逼的创新

作为世界三大盛会之一,世博同样给上海的制度创新、产业层级带来提升的契机。

世博局分管投融资和财务的副局长、原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吴云飞,在运作世博保险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吴云飞向本报介绍,世博会保险不同于中国现有的各种商业保险,其对组织者保险方案的要求,甚至远高于奥运会的标准。在国际展览公约的要求下,世博园区内强推8类保险。

上海世博是一个超大型保险项目。首先工程浩大,园区内建造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各类展馆和设施。其次,参与者众多,期间会有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游客总量将突破7000万人次。最后是时间长,184天会期中,将举办两万场庆祝、游艺活动。越是这类大的项目,意味着越大的风险集聚。

根据国展局的要求,吴云飞带领他的同事们梳理了国内已有法规的险种,最后制定出世博会的正式保险规范文件。

“一国保险的完善程度,往往是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生活水平,人们才会把保险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吴云飞说,“国际展览局充分运用保险这个工具,规避和减小展览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是一个先进的理念。”

在具体制定险种时,世博局的原则是:按国际惯例,兼顾国内水平。其费率较爱知世博会低20%左右,但已经比国内水平要高很多。“这个主要由于国内保险业的价格竞争太激烈,企业(对不出事)的侥幸心理比较严重。”

当世博局的保险方案递交到国际展览局后,时任国展局主席诺盖斯对吴云飞说,“你们在撰写中国保险业的新的一页。”

不过,吴云飞仍然对国内外制度差距保持了冷静,“世博会一来,包括保险在内的各种制度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吴云飞说,“今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还会让人感到中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制度与国际的差别。但你必须一座座桥地与国外的先进制度接轨。”

此外,世博的召开,也给上海寻找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产业升级带来了促进。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认为,世博会上各种创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产品的交流碰撞也将激发创意人才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从而推动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迈上新台阶。

近几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迅猛,2004年到2009年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由493亿元增至1149亿元。

今年2月,上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设计之都”,加入旗下的“世界创意城市联盟”。同样被冠以设计之都的中国城市还有深圳。

世博也为今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设施。“许多场馆的后续利用现在就可以谋划,在未来它们都是创意产业展示交流的很好的平台。”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说。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