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不火启示
导语:很出人意料,世博会没有出现预计中的大量客流。

经济观察网 朱冲/文 很出人意料,被上升到和奥运会同等高度的又一件盛事——上海世博会没有出现预计中的大量客流。组织者甚至开始担心客流不足的情况。

客流不足,首先是一件好事,可以减轻安保等各种服务保障的压力,也可以少很多负面新闻,比如排队时间长、安检时间长等。比如首个非指定日,上午9点30分的时候,入园安检就基本不需要排队了。

但客流不足更是一件坏事,因为我们早已放出话来,上海世博会将吸引超过7000万人次入园参观。7000万这个数字是如何测算出来的?据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透露,上海世博会申办时美国一个公司做了调查,预计可能会吸引5000万游客,但如果中国加大宣传力度,这个数字肯定会上升。后来国际展览局在考察周边客源基础、旅游资源后,认为可以达到7000万人次以上。

如果和预计数据稍微有点出入还好办,但按照现在日均18万人次的数字,184天,才有3312万人次,远低于预期目标,这脸面可就挂不住了。而且门票收入也是重要一方面,组织者早就表示,世博会的建设费用依靠会后的土地拍卖,但世博会的组织运营费用则需要指望门票的收入。

不知道随后客流量会不会“被增长”,但可以看出来的是,组织者已经开始为世博呐喊。“五一”三天小长假,客流不足,他们及时进行了分析:世博局表示,两个原因阻挡指定日的人流:其一是天气炎热。这三天,上海的气温一路攀升,直奔30摄氏度,突然的酷热吓阻部分持票者;其次,“五一”三天是假期,参观者可能担心假期人多扎堆,有些购买指定日票的人干脆避过高峰期再来观看。

他们把“挽回颜面”的希望寄托在首个非指定日。然而,首个普通日运行情况却显示,真实状况未必仅是如此。5月4日是首个平日票日,上海气温明显下降,最高气温只有25摄氏度,下午还有微风刮起,气温凉爽舒适,适合参观,但良好的气象条件并没给世博园区带来预计的大客流。世博园的实时客流检测系统显示,截至晚上8点,世博园区入园人数只有14.57万人。和3日指定票日的13万人相差不大。

首个非指定日,世博园同样未现大客流。组织方又进行了分析称,因在试运行时,园区面临30万客流压力较大,世博组织者取消了4日平日票的现场销售,这可能是造成人流较少的一个原因。
大肆宣扬现在客流不足,不需要排队等,其实就是对世博的一种宣传,吸引客流的一种手段。毕竟有很多观众的确是因为嫌人太多而放弃参观。

但我们以举国的力量宣传了多年的世博会居然不够火爆,这个现象足以引起重视。

灌输式思维是不是不管用了?

世博筹备、城市建设、运行管理、安检服务等,完全是和北京奥运会一样的等级。按说这种灌输式思维还是有超强效果的,公众不能说没有被这种宣传阵势给吸引。这从试运营期间如潮的客流可以看出来。但正式开幕了,客流为何反而少了呢?

喉舌媒体的报道没人信了?参加过试运营的观众都在感叹园区人多,排队长,安检烦,没饭吃,没水喝。可央视的报道是:秩序井然,服务设施完善。从实际结果看,大量观众并没有相信这种说法而涌向世博园。

这要归功或者怪罪于有东方卫视等媒体坚持客观报道,报道园区的不足,以供组织者改变、完善。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园区内做好了应对大客流的各种准备。

另外,还有网络、博客、微博等各种新型媒体形态的存在。他们可以记录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大家,人很多,排队时间很长,一份宫保鸡丁要130元,三个包子要48元。包括口碑传播其实也起到了媒体的作用。既然这么麻烦,何必赶这个热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见过的大场面也不少了。

看来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思维,有了更多的途径了解真相,相信一面之词的人在减少。这加剧了未来控制声音的难度,因为人人都是媒体,不再只有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正在逐渐减弱。

偏向性的宣传也是症结所在。虽然人流不算很多,但中国馆一直很火爆,每天开园15分钟,最多30分钟后,人工发放预约券就结束了。这要归功于媒体的宣传。中国馆简直被宣传成世博会的代名词和上海的新地标,人人都是首先直奔中国馆。

鉴于中国馆人太多,根本预约不上,媒体开始告知公众这一点,期待公众不要一味迷恋中国馆。因此,得到信息的公众做出了选择:既然中国馆参观不了,而且世博会结束后也不会撤除,观众也就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凑热闹了。

这时候媒体宣传的偏向性后果开始显现了。除了中国馆,还有哪些馆有意思?其他馆内有什么内容?我们一概不知。所以,在参观不了中国馆的情况下,又不知道其他馆的信息,部分观众就此放弃了游览世博的机会。一位观众就曾经恍然大悟:堂堂的美国馆怎么在媒体上一直听不到动静?要知道,在历届世博会上,最受欢迎的都是美国馆。

看接下来我们如何引导世博,引导公众。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