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想?中国怎么做?
导语:

2009年,新周刊300期庆典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抓人的题目——中国怎么想?文中写道,“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贵的范例。中国欲望的风筝高高飘扬,但需要一根线拉住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中国人是谁?中国人怎么看世界?随着中国崛起,这两个问题对世界很重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伴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理解中国,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图景中搞清楚,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这也是西方的困惑。欧洲外交协会主席马克?里欧纳德2008年出版了一本新著,同样以此为题。在简介中他写道:“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大部分的东西在我们死后都会被遗忘。但中国崛起不同,它会如同罗马帝国或者苏维埃的崛起与衰败,它的效应会在我们死后持续回荡。我们这一代人都见到了中国的崛起,见到了东方明珠如何从迷雾中赫然现身,我们也知道一堆惊人的统计数据;但为何,我们说不出一位真正能够影响中国、代表中国的思想家?我们从未听说中国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又如何看待自己。”

他在北大见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看到他桌上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一年收入的Cohiba雪茄;他在万圣书店楼上的咖啡厅看到新左派的汪晖,后者跟二十年前一样追求民主与自由。他还去了重庆,看到集中中国大陆各式各样的民主实验室,甚至到过台湾和马英九及陈水扁会面。基于这些见闻,他试图描述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思想轴线。

里欧纳德有着解释中国的雄心,他所走的路径也和他所不满意的那些人所做的一样,但是他仍然觉得这些还不够,回答不了他的困惑。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书斋里的革命所能够概括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或者说建国六十年来的改变,是政府和市场博弈与合作的结果。有时候这种力量强一些,有时候那种力量强一些,当两种力量对抗的时候,往往是发展比较艰难的时候,而两者协调得比较好,发展就比较顺利。两种力量的分歧是长期与短期的问题,理论上讲政府更着重长期效果,市场更有盈利的冲动,但是现实往往比理论更复杂,有的时候政府也追求短期,市场也可能有长期的考虑,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和节奏,踩住发展的步点是关键。而就像弄潮儿必须下海一样,了解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必须参与其中,从政府的角度,从市场的角度,去思考变革中的中国。

2009年之后,中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发展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如何理解当下的战略格局,如何把握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如何抓住城市化发展的机遇?这都是《重整河山》中回答的问题。书中所提到的“开放中国”、“休闲中国”、“城市中国”并非先入为主的研究课题,而是在市场委托后归纳总结的结果。

从黑河、绥芬河到西双版纳,从北海到珲春,王志纲工作室参与了几乎所有重要沿边节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从策划大三峡到打造休闲平台;从构建互联网城市、生态城市的探索到中国海外经济特区的策划,《重整河山》汇集了近两年的案例精华。

这些价值百万的方案从孕育到成熟,直至付诸实践,产生效果的过程,正是一个个“中国怎么想”的鲜活案例。开卷有益,决策者可以从中找到规律,困惑者可以明确方向,有心人更可以抓住机遇;即便普通读者,随策划者游历于各个城市之中,看看那些不曾经历过的人和事,那些鲜活的思想及思想创造的奇迹,也定会有所收获。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