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
经济观察报 王寅/文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蔡国强的最新身份是 “农民达芬奇”展览的策展人。为了5月3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的这个展览,笔者跟随蔡国强在10天时间里历经八省,走访了九位农民发明家。
每到一地,蔡国强都会花上大半天时间与农民做访问,询问他们制造发明物的动机和缘由,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观看发明物的演示,讨论展览的诸多细节。
让笔者意外的是蔡国强的提问不但非常具有专业水准,而且常常有着出人意料的角度,面对每一个寻访的农民发明家,蔡国强都能迅速找到他最突出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在对话过程中深入农民发明家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他们闪光的思想内涵。
先来看看蔡国强和造飞碟的安徽农民杜文达的对话:
蔡国强:你觉得飞碟是艺术品吗?
杜文达:模型是艺术品,使用了就是工具。
蔡国强:你认为飞碟从创造到制作,从无到有的过程还是艺术品,这很有意思。你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吗?
杜文达:我基本上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我只是幻想家。
蔡国强:你对人家把你叫做农民发明家,心里会有抵触吗?
杜文达:很好呀。我也没上过大学,农民就是农民,没什么不好。
蔡国强:其实你制造飞碟和那些科学家做的事是一样的。
杜文达:他们压力大,我没有压力,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蔡国强:是的,艺术家如果有压力,就不会是好艺术家,道理是一样的。创造是目的,不是结果。
当笔者夸奖蔡国强具有好记者的潜质时,蔡国强笑着说,以前都是别人问我,我这样发问还是第一次。蔡国强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也是一个细心的提问者,更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蔡国强对农民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农民发明家的对话就像老乡之间的聊天唠嗑,他的真诚、热情就是打开农民心扉的钥匙,他的这些特质都是普通记者不可比拟的。
针对不同的寻访对象,蔡国强的提问也有所不同,在和造飞机的绵阳农民王强聊天的时候,蔡国强先讲起了自己乘坐飞机的经验和所见所闻,就对王强起到了很好的调动作用,使得交流从一开始就十分顺畅。蔡国强认为:“如果这时候我再问你是什么时候喜欢做飞机,因为什么喜欢做飞机,这对他来说是最无聊的问题:怎么又来了?这时候谈谈其他他想知道的,他肯定会喜欢知道的一些事,这样再让他说说自己的事,也就差不多了,通过我们的交流,也能了解他自己的想法。”
幽默的蔡国强也会不时调侃一下媒体和记者,活跃气氛。在北京通州造机器人的农民吴玉禄家里,蔡国强甚至这样给吴玉禄建议:“现在媒体整天采访你,打断你的工作,你一方面得到成就感,社会认可,但同时也给你带来很多工作上的烦恼。你能不能做一个机器人接受采访,然后你专心做你的事,像我们问你的这些,你的机器人都可以代为回答,根本没必要你自己来说,这就有意思了。”
有时候在和农民们聊天的时候,农民并没有体会到蔡国强问话的用意,蔡国强不会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他没有这个意思,你就收起来,他有这个意思,就让他发挥。我们也讨厌人家强迫我们说一些他要的观点,我在国外总容易被人强迫谈一些我不愿意谈的东西。我有想法,但是我不愿意跟他谈,而且他很期待听这些,我反倒不愿意说。”
身为艺术家的蔡国强在和农民对话的时候,始终把自己放在和农民平等的位置上,因为“我本来就是农民,所以农民和我亲”。至关重要的一点决定了寻访的成功和 “农民达芬奇”展览的成色:“从艺术家的角度做很多作品,他有很大的精神空间,还有对宇宙的想象,超越这个时空,通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或者另外一种时空的观念,一直在艺术家的作品里浓缩。但是农民那边,你要小心,不能随便以为他们也是这样才去追求,那是不对的。他们的精神空间有时候是想到说不出来,有时候不一定想到,只是潜意识里面有一点,这就不能过多地替他们用很多精神方面的色彩,用很多超现实的时空装点他们。”
(本文由艺潮文化投资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