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长远的贪婪
导语:

1869年,一位德国移民在美国华尔街开设了一家不起眼的银行,起初这家小银行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因为在金融机构遍地林立的华尔街,它就像一滴水掉进了大海里,根本看不清。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家丝毫不起眼的小银行,竟然能够成为坐落在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有着3万名雇员、在全球开展业务、年净收入11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高盛的成长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金融公司发迹史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与高盛有关。

声誉上的跌宕起伏

1869年,犹太移民马库斯·戈德门在纽约曼哈顿南部创建马库斯·戈德门公司(Marcus Goldman & Co.),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公司只有一个办公人员与一个兼职簿记。1882年,戈德门—马库斯邀请其小女婿山姆·萨克斯(Samuel Sachs)加入公司。直到1885年,高盛才采用现在的名称: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

马库斯退休后,他的儿子亨利掌管公司。凭着高盛的声誉,亨利有能力赢得客户,而亨利的好友、雷曼兄弟公司创始人之子菲利普·雷曼更是与菲利普很快联手,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所得利润对半分成。

在20世纪初的近30年中,高盛与雷曼兄弟的成功合作让它们占据了IPO市场的绝大部分。20世纪20年代末,两家公司关系恶化,因为客户关系与利润分成的分歧。1936年,两家公司公开决裂,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股市不断攀升。

1928年12月,在合伙人之一的威迪尔·卡钦斯主持下,高盛成立投资信托公司,并命名为“高盛交易公司”。在投资者眼中,“高盛交易公司”是由享有盛誉的“高盛公司”发起、运营的,而且高盛公司还是高盛交易公司的公开持股者。因此,将资金交给高盛交易公司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高盛交易公司发行的股票受到狂热的追捧。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崩溃。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价格从326美元一股狂跌到1.75美元一股。它使高盛声誉扫地——在随后的5年中,高盛没有能够作为主承销商获得一起证券包销业务。加之大萧条的到来,高盛在1929年已处于破产的边缘,直到1935年才停止亏损。

用改变重造声誉

悉尼·温伯格于1927年成为高盛合伙人。他不仅重建了高盛的声誉,还带领高盛走出大萧条的阴影。

1956年,悉尼·温伯格实现一项伟业——完成了福特公司6.5亿美元的IPO。这是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而主承销商就是高盛。高盛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

1969年,悉尼·温伯格去世。在为高盛创造利润方面仅次于的格斯·利维自然成为高盛高级合伙人职位的唯一继承人。可以说,选择格斯·利维继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那时,高盛竞争对手的高级合伙人都是银行专业人员,而利维却是交易员。以证券交易成名的格斯·利维的继任促进了高盛在证券交易业的发展,从而让高盛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业务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利维对高盛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他让高盛重新确立的对待风险的态度,他主张利用合伙人的资本进行有节制的冒险,以让高盛获得更多利润。他将交易风险带到了高盛,让高盛对此后各种风险业务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他为高盛立下了“长远上的贪婪”这一格言——只要长远上能够赢利,短期内的交易损失不用担心。

大方向的制定让高盛又有了新的发展目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继续靠公司领导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非规范方式可能难以传承客户至上、团队协作等高盛文化。于是,高盛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制订了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高盛经营原则”。

与困难齐头并进

高盛以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上世纪90年代。1991年,高盛的税前利润为11.5亿美元,而1993年,公司的税前利润更达到27亿美元。那一年,高盛的合伙人人数为161人。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从1994年2月4日开始,美联储提高短期利率,利率的提高导致债券市场出现雪崩式的下跌。

1994年12月,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政府因为债券投资上损失17亿美元而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破产案件。在该县破产前,负责该县资产投资的县财政局长罗伯特·西特伦居然因为出色的投资业绩而连续七次成功竞选连任,并数次被美国一些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基金管理人之一。

1994年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高盛在一个月中创造了3.75亿美元利润的历史纪录,这是1993年普通月份利润的1.5倍。就在高盛认为自己的盈利势头不可阻挡时,在1994年2~12月份的11个月中,高盛盈利只有1.33亿美元,这使1994年的业绩成为公司十年来最差。

90年代初的高盛在全球的快速扩张、向高风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1994年业绩下跌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优秀雇员的离去与大量合伙人选择退休。合伙人的离去表明,高盛面临的不仅仅是业绩问题,更是信心的丧失与团体精神的动摇。

好在,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面对种种扑面而来的焦虑和质疑,外界的因素并没有打垮这支快速提升的团队,而是激励了他们在业务上的提升。

1999年5月,高盛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业公司上市案件之一。高盛的上市标志着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在华尔街不再存在。

从1998年开始,高盛内部又发生了一场高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内部权力斗争。1998夏天,当时任CEO的科尔金将精力集中在协助美联储救援LTCM时,亨利·保尔森在两位联席首席运营官约翰·赛恩与约翰·桑顿的支持下,成功夺取了高盛的领导权。

科尔金被迫辞去CEO的职务。不久,他从高盛退休,全身投入政界,并成功竞选美国国会参议员。

2003年,约翰·赛恩离开高盛,去纽约证券交易所担任CEO;约翰·桑顿离开高盛,来到清华大学任教。2006年5月,保尔森勉为其难地离开高盛,就任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长。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被任命为高盛主席兼CEO。

欺诈门事件

随着新一轮的美国经济危机对投行的洗牌,美国五大投行损失惨重。然而,2010年4月爆出的高盛欺诈丑闻,更为这家百年投行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但在产品介绍和推销的过程中,高盛故意向投资者隐瞒了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的关系以及其中可能影响投资结果的关键信息,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因此,高盛公司以及其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遭到执法部门的指控。

尽管高盛一方极力否认自己在这宗丑闻当中充当的角色,但是,消息被披露的当日,高盛的股价即遭受强烈冲击。虽然不少观察家认为,这一事件最终可能以赔偿和解了事,但随着“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日子渐渐逼近,深陷类似丑闻的公司将远不止高盛一家而已。

高盛经营原则

第一条,客户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二条,我们的资产就是员工、资本与声誉。这三者中,尤以声誉受到损害,是最难以恢复的。

第十四条,正直与诚实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希望员工在自己从事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为公司工作,而且在私人生活中,维持高度的道德标准。

星光闪耀的高盛

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盛诞生了无数的金融巨头与金融天才,其中最耀眼的有四位,他们分别是高盛的四位前总裁:罗伯特·鲁兵(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小布什时期的财政部长)、乔恩·科尔金(现任新泽西州州长)、约翰·塞恩(曾兼任高盛和美林两家华尔街投行的CEO)。高盛的发展一直和美国政府密切相关,很多人都认为高盛就是美国政府手中的“核武器”,可是高盛却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政府背后的财团首领就是高盛,所以美国政府只是高盛手中的“传声筒”。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