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居士对话
导语:

经济观察网 林俐/文“你太适合了,一个人无牵无挂,出家的条件好。”一名78岁的老居士,坐在千佛洞寺院里和我聊天时如是说。她是我这路上遇到唯一的,就我不婚不要孩子的人生选择,表示坚决赞同的老太太。

等到老伴过世了,6个儿女和3个孙子们都长大自立成家后,她才选择到寺院里长住的。每年夏天,来自张掖的她,都会到60公里外的马蹄寺景区内的千佛洞住上半年,在寺院里修行和义务工作,她的职责安排是打扫寺院卫生和向游客售卖佛教用品和佛学书籍。

她皈依佛教也是近十几年的事。年少时,宗教是一个飘渺虚无甚至禁忌的东西;年老时,生活条件宽裕了,把孩子孙子们都拉扯大了后,开始想为自己而活。

“现在我不再操心孩子们了,我就操心我自己,修身养性,积点功德。”她这样解释自己脱离儿孙们,独自到寺院生活的选择。即便到了冬天,当马蹄乡变得寒风刺骨,她也只是回到张掖人去楼空的老家,单独生活修行,不想麻烦儿孙们。她说:“还我自由。”

和老居士一样,选择在寺院里带发修行的还有六、七位中老年妇女。另外,寺院里还住着七、八个和尚。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起来做早课,之后有各自的职责安排,午饭一起在寺院内的食堂共享斋食,傍晚再上一次午课后用晚餐,生活简单规律化。

这些天来我走在丝绸古路上,曾经的商贸古道,也是佛教传入中原的主要路径。一路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寺庙,而我见到更多的往往是观光游客,当地的信徒香客似乎少之又少。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如今的古老寺庙更像是古城遗址,只剩下建筑而文明正在消失,建筑的观赏价值成为了发展旅游收取门票的主要来源。

但千佛洞的主持却对我说,近年来,每年的信徒人数都在增加,而且其中不乏年轻、教育文化水平较高、主动来寻找宗教信仰的人们。我不禁想起在北京时,不少身边的朋友常常说道,中国人就是

缺乏信仰,价值观颠倒,若有宗教是件好事的说法。


 

千佛洞坐落在马蹄寺风景区内,它是散布在约100平方公里区域内,大大小小开凿于约1600年前的石窟群的一部分。这些藏传和汉传佛教的石窟庙宇,经过多年的风化、遗弃甚至人为破坏,变得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但近年来佛教文化遗产成了颇为盛行的旅游路线,虽然香火并不一定旺盛,但既然收了门票(而且还不便宜),总得修复维护,以后还可能可以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于是古老的寺庙有了一番新气象。

马蹄寺风景区内,原本有村庄和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但前几年为了搞生态旅游,地方政府将村落迁移,在马蹄寺区域围起了篱笆,并设立了一个售票入口处,禁止在风景区内放牧。景区内则修建了游客服务区,有一排排两层楼的砖房店铺,有歌舞表演厅,有供游客住宿的游牧风情帐篷,有骑马游路线。

 

景区入口处门外,就是新建的村落,布局井井有条。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对提升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有点贡献,有的村民动员全家人搞旅游——哥哥经营住宿,弟弟经营餐厅,老婆经营小卖部,弟媳经营游客骑马服务,妹子表演歌舞,老爸开小巴……


身穿藏族和裕固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村民为游客表演。

但还是有不少村民依然靠放牧为生(只要远离景区就成了),毕竟旅游旺季每年集中在夏天,过了十一假期,天气变得寒冷不堪,基本上没有游客。于是,有的在数年前新建的砖房被空置着,墙上的漆斑斑落落,因为牧民基于生计考虑,选择到更远的草原上放牧。

据常驻在千佛洞的老居士们说,这些年来的旅游经济发展,也让原本较清苦简陋的寺院条件变得越来越好,近日还会被粉刷一新。平时不到寺院的临近村民们,现在每逢过年过节,佛教大典节庆时,也会过来供奉烧香。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