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的市场化逻辑
导语:我们以为,当前汇改是要增强汇率弹性,在汇率机制形成中发挥市场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欧阳晓红 尽管,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强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态度很强硬;尽管,上周末中国央行宣布,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令二者看起来似乎有着因果关系,我们宁愿认为这是某种巧合——是汇改5周年之后,中国政府依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而作出的汇率政策安排与市场化选择。

随之应声而落的是,6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7980,较21日的6.8275大幅走高295个基点,创下汇改以来的新高;但翌日,该中间价又回落至6.8102,较前日走低122个基点。这不难看出,二次汇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取代升值成为关注重点。可以佐证的是,在22日的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振幅接近央行规定3%的日浮动幅度的一半水平。另外,虽然295个基点透出短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但即期询价市场上,市场力量显示交易机构无意推高人民币。

如此表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央行的汇改诉求——央行希望汇改重点摒弃所谓“升值论”,令汇率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供求,而非央行干预;欲变市场与央行之间的博弈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但另一种可能是,由于资本管制和外汇管制,目前中国外汇收入与支出受到一定的行政干预,外汇市场反映的供求关系不完全充分,当前面临的升值压力也许没有反映人民币汇率的真实水平。

升值论之外,普通公众对于汇改还有两个误会:阴谋论与工具论。前者将重启汇改归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其实不然,中国不会妥协于外界压力,只是依据国内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兼顾履行国际义务,掌握汇率改革的节奏和力度。

后者视汇率浮动为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出路;这样的理解或许有失偏颇,虽然,调节国际收支离不开汇率的杠杆作用,但汇率的升或贬并不能完全左右贸易失衡。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4日重申,人民币汇率问题并非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的调整结果才是关键因素。

显而易见,加大汇率浮动弹性,无疑是要增强市场的有效性,剔除汇率单边预期。不过,尽管有效市场的特征即为价格不确定,汇改后汇率浮动幅度从之前的不超过10个基点增至数百个基点,汇率变化也不会很大。以往经验显示,即使是2005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其升幅也有限。

严格意义上,汇率制度是种长期的机制安排,但汇率政策可以作为阶段性的政策取向。就像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和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认为这符合我国经济地自身利益,有助于我国经济较快的实现稳定和复苏。在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后危机阶段宽松政策的退出机制问题时,我国也应避免短期政策长期化,重归市场化改革之路正当其时,最终将汇率改革还原于市场。

我们以为,当前汇率改革是要增强汇率弹性,在汇率机制形成中发挥市场作用;此过程中,汇改也并非从某种汇率制度转向另一种汇率制度,而是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也表示,此次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