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企业」当“龙的礼物”遭遇新殖民主义阴影
导语:

提要: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与此对照,自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英国石油公司(BP)股价损失近半,一度创下14年来最低点。

升降之间,中国企业已经带着“世界第一大”的光环登上全球舞台,跨国责任随之而来。衡量一个企业实力,光靠市值是不够的,还看社会声望、企业形象。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式责任的故事讲得曲折而惊心动魄。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一句“非洲时刻到来”激起一段记忆:冷战二十余年后,非洲这片丰饶而广袤的大陆,正告别战乱,上下求索和平与发展之路。

此时,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中国正远道而来。在全球经济衰退浪潮冲刷非洲海岸前,来自中国与亚洲的投资正推动非洲实现快速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并非鲜花和掌声,却是一些西方媒体的质疑和批评,他们怀疑中国是否在非洲进行所谓“新殖民主义”,是否掠夺非洲的资源。

事实究竟怎样?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从中国在非洲投资最大的企业——中国石油在非洲的表现我们也许可以看清真相。

透视中石油样本

2010年初,美国学者博黛蓉(Deborah A.Brautigam)出版新书《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真实的故事》,为中国在非洲的作为提出一个新的观察窗口,她对中国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提出了反驳。博黛蓉教授指出:“报道很多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目的是希望公众了解真相。

事实并不缺乏,只是需要略加梳理。苏丹驻中国大使萨利赫先生对记者这样评价中国石油在苏丹这些年来的表现:“他们来到苏丹,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热情帮助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得益于与中国石油的合作,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苏丹已能从一个石油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出口国。石油勘探和出口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经济的发展,2008年GDP增长率达到8%,石油部门在公共预算中的份额占到了79%。”这位曾经在联合国、索马里、扎伊尔、罗马尼亚、美国担任过使节的资深外交官做出了这样实事求是的判断。

今年5月18日,中国石油发布了《200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及《中国石油在苏丹》国别报告,这次报告的发布是这家石油巨头连续第四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是继去年的哈萨克斯坦国别报告发布后的第二份国别报告。

中国石油汪东进副总经理对记者介绍说:“中国石油的业务覆盖全球29个国家,工程技术服务延伸到39个国家。在苏丹,公司坚持互利双赢理念,帮助苏丹建立了现代石油工业。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当地生产污水零排放,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00万。”

打开历史,1996年中国石油成功中标苏丹区块的国际招标后,逐步帮助苏丹建起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1999年输油管线贯通、油田成功产油。在石油勘探、开采、管道输送、炼油、石油副产品加工、成品油储存销售领域中国石油都进行了投资建设。

不到10年,在苏丹这个沙海遍布的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石油工程迅速矗立,建起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苏丹的天然气过去全部依赖进口,当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因为苏丹人民的做饭生火都依赖于砍伐树木的,但是在苏丹炼油厂建成之后,大片的森林保存了下来,这对环境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曾在当地进行过深入考察的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对记者说。

近年来,苏丹一举成为非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石油产业在苏丹经济中的比重占到七成左右。

在苏丹3/7区项目,西方大石油公司曾进行过多年勘探未获重大商业发现,中国石油成功发现并建成年产1500万吨原油的大油田,把西方石油公司原先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扩大了4倍多。所有这些,都在当地乃至国际石油界引起极大反响。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投身苏丹社区,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包括在苏丹各地,特别是苏丹南部和西部修路、建医院、建学校、挖水井、和修发电厂等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油向苏丹当地慈善事业团体及油区周边社区捐资近5000万美元,为苏丹人民建医院、盖学校、打水井、铺路,直接受益人数超过200万人。中国石油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员工苏丹化程度达到95%,累计为苏丹提供了8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这些行动表明,中国石油和苏丹的合作,并没有只顾自身利益,也没有“掠夺式开发”,而是真心诚意地造福苏丹社会和人民,实现了与东道国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

“近年来,一些西方媒体宣扬所谓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等,这些说法既缺乏历史依据,也不符合现实情况。中国石油在苏丹的实践证明,中国石油是负责任的跨国企业。”楚序平正面回应了外界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非议。

中国: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在高度敏感的石油资源开发领域,目前,虽然欧洲与非洲的贸易规模仍是中非贸易规模的两倍多,欧盟直接投资的规模也更大,但中国却更将之视为一个机遇。

非洲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而原材料需求及价格的反弹,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兴经济体发展的推动。一旦价格攀升,投资非洲就更具吸引力。

中国投资的特点是,不仅关注资源,还大量地投入当地基础建设。不容忽视的是:今天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与发展的资助已增长至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多边机构贷款旗鼓相当。

而继中国之后,巴西、印度、俄罗斯及其他新兴市场的投资者也都纷纷开始加强与非洲的关系。非洲内部的商业也开始增长,来自南非、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一些公司开始建立横跨大陆的业务。

中国对非洲的重视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亚洲对非洲大宗商品的需求改善了贸易条件,进而推动了其他投资者以不同眼光看待非洲,改变了国际上“对非洲资产的低估”。

有媒体形容说:“由谨慎的西方捐赠者与前殖民霸权所主导的千疮百孔的旧秩序开始动摇。”

许多非洲领导人,如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Paul Kagame)和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Abdoulaye Wade),他们称赞中国在非洲发展商贸的方式,并批评西方将与非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援助的基础上,他们已经厌倦了“同情和怜悯”。

事实上,地球的资源应当造福于全人类,而谁来主导开采取决于技术实力和责任意识,没人可以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垄断资源的开采权,中国在当地赢得声誉除了技术实力更有社会责任。

“评价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世界公认的有四个标准:依法合规标准、资源环境标准、道德标准和社会贡献标准。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中国企业在苏丹都堪称世界优秀企业公民的楷模。”楚序平评价说。他认为,在国际标准面前,中国企业的表现事实胜于雄辩。

“中国式责任”

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国主管部门就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世界潮流,是促进社会与世界更加和谐的时代动力。

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历经演变,而理念纷争的焦点始终是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企业是否应该承担利润目标以外的其他社会目标。

而在中国,立足于适应中国企业的实践需要,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的中央企业自然责无旁贷。

对社会责任的范围与中国企业责任内涵的原创性探索,形成了中国式责任的发展模式,现在,和逐渐崛起的中国力量同步,在全球舞台上实践中国式责任,成为中国企业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大国责任在迅速上升,世界希望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全球发展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郑永年所长指出的,“虽然中国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争取国际话语权却并不容易。因此,在非传统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对西方和非西方国家都能够产生影响。”

在社会责任领域中国可以有所突破,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实力崛起的载体,在走向海外的进程中,履行中国式责任需要战略构想。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说过,社会责任分为两种,一种是反应型的,比如BP石油公司最近的海上漏油补救与赔偿是典型的反应型社会责任;另一种是战略型的,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体系中,融入日常经营中,这是战略型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资源开发集团,中国企业应当打造一种战略型的社会责任体系,重点放在维护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当地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所张文魁副所长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在资源开采战略中辅之以有效的社会责任战略,将是企业与当地社区一剂最好的润滑剂。“现在,无论在本国还是到外国开发资源,资源企业在全球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开采过程可能造成对生态的破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资源开发企业,一定要把资源储藏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促进当地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型的社会责任。”张的建议与中国式责任构想不谋而合。

5月27日,在奥巴马新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10次提及中国,呼吁中国承担“负责任的领导责任”。此刻,他正为英国BP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的责任事故而愤怒不已。

某种程度上,中国企业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国家的形象,中国式的责任中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举足轻重。中国式责任能否完善和促进世界的责任理念?是的,我们能!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