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王隽/文 男演员贾宏声的死讯淹没在世界杯半决赛、北京40度高温、公交车自燃、房价年底会降、唐骏到底是不是骗子的新闻里,它和这些现实的问题相比,有点另类,牵扯到了“艺术理想”这种听起来矫情又廉价的情操。
一些媒体以“据说是毒瘾发作”作为标题,尝试着在死因上挖点大家爱看的料出来,还有一些人在炒冷饭,用“周迅前男友”来做他名字的定语,来帮助人们回忆起这个人,甚至是帮助更多人第一次知道,“噢,这人之前跟周迅有过一段。”
其实,贾宏声在一部分人关注过他的人的心里,是一个特别的记号。
光是他那张脸,就是很多男演员可望不可及的,也许是一辈子的梦想。而他又似乎超越了“男演员”这三个有点肤浅的字眼,就像崔健超越了歌手、王朔超越了作家一样,他有段时间,也成了一种精神的代表,你可以说这个人很王朔,可以说另一个人很贾宏声。他的角色不多,也谈不上多经典,多数是偏执的,和生活有多处割裂,我想很多演员都会羡慕他,作品不多,却形象鲜明,就算事业中落近十年,他还没有被人们忘记。
但在以作品说话的圈子里,他并不如意。在他最后的博客里,写着“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
于是,由于这段文字,人们认为他是为理想而死,为一直追求却没有实现的理想而死。一时间很多人觉得伟大,“被打动”,也有人想到了顾城、海子或者梵高,很快,除了满世界的博文来表达崇敬、遗憾之外,小电影院开始组织《昨天》、《苏州河》的专场放映,而一场悼念贾宏声逝去——“列侬的儿子”主题聚会演出从7月7号开始征集乐队。
这些活动能有多大的意义,有多少惺惺作态的成分?那些真正和贾有过深交、又或者真的被他打动的人,会出现多少?一个人,为了理想而死,在这个社会里,到底又有多大的震动,这震动是来源于坠楼这件新闻,还是来自于“为了理想”这个原因?
熟悉他的人竟都发出差不多的声音:好像早感觉到他要去了。叶大鹰说,想起这些,再看到贾宏声父母通过话剧院向媒体发出的婉拒所有采访的公函时,忽然觉得这对于老人来说,是真正的解脱,最后叶大鹰忍不住,说了句“我在这里借贾宏声的故事想对所有的孩子们说;请善待你们的父母!”在他眼里,贾除了才华外,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私,而今天的结果无非是咎由自取。
贾的一生放在欧洲的文艺闷片里,是好故事,那里面的主人公除了无数的才华外,都有着偏执、自私与怯懦——也只有这样,人物才丰满,才够有矛盾,电影角色才能在观众的膜拜下走向完满。而下放到生活里,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
他的死亡,对于公众对大的意义,可能就是引出这个话题。到底是该和现实妥协,先做好一个人,一个儿子,再做艺术家,还是干脆拜倒在理想光芒之下,不管不顾,自生自灭?
这个思考很快会被大太阳烤化了。
在一个关心高温下是否有津贴、关心开发商到底听不听国土局的话、关心唐骏假学历的城市里,一个落魄的中年男演员的非正常死亡,实在不能引起大众太长久的关注。他不再能引导几日的新闻,在大众眼里,还不如先前的陈琳有噱头,他的离世只是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没有富余的八卦。“到底怎样才是对的”,在快得不能再快的生活里,也就没有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