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和伊梅尔特有什么不一样
导语:伊梅尔特态度悲观,柳传志信心满满。面对同一个市场,为何两个顶尖企业家的判断迥异?

经济观察报 社论 跨国公司领导人罕有地对中国政府发出批评。本月初,英国《金融时报》引述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的话称,中国政府对外国跨国企业越来越不友好,并称,通用电气在中国正面临25年来最严峻的经营环境。

本土企业领导人却对外国公司忽视中国市场提出看法。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 《金融时报》采访时说,苹果没把中国市场当回事,否则联想会有麻烦。

在商言商,商人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伊梅尔特对中国怨恨越大,说明他对中国市场的期待越多。就这一点而言,他的表态跟柳传志的说法没有两样:中国市场是一大机遇。

区别只在于:伊梅尔特态度悲观,柳传志信心满满。面对同一个市场,为何两个顶尖企业家的判断迥异?

毋庸讳言,伊梅尔特的埋怨是外国公司近来境遇的一隅。过去几个月,有关外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批评越来越多。抱怨的另一面是,外国公司正逐渐被挤出中国市场,本土企业越来越受欢迎。

在中国市场,惯有的格局是高端市场一般为外资把控,本土企业一向以低成本著称。现在,这些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表明,这一延续了数十年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在外资把控的高端市场,本土公司的份额正在扩大。

不论在这个过程中,备受批评的中国政府扮演了何种角色,但中国本土企业能够突入高端市场,说明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拓展的综合实力。就此而论,外资与本土企业冲突的程度,无疑可以作为中国产业升级速度的一项重要标志。

所有的企业都是生活在一个产业生态圈中,有自己的食物链。每一家企业都是这个食物链中间的一环。企业不可能不希望自己处在附加值的最高点,产业升级问题是所有企业家在考虑的问题。

升级并非简单的提高产品质量,客户可能并不需要这种改善。比如说,把加工精度做到10已经完全满足需求了,做到0.1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额外的成本是自己担负的,成本上升的同时,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以盈利为要的企业是不可能做的。

对于企业的升级而言,最直接的是产品升级——必须选择新的目标市场,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这是根本。

但是,这个向更高附加值升级的过程,是激烈的竞争过程,而不是按需分配过程。如上所述,企业是在一个生态圈里。进行产品升级,意味着与原有的高端厂商发生直接冲突,但是,凭什么客户要买你的产品,而不继续采购别人的东西,而且原有的高端厂商就是闭着眼睛让你来放手抢夺份额?

所以,伊梅尔特的表态,可以看作是对中国企业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的现状的回击,在这种回击中,他把份额丢失的责任推给中国政府;柳传志的评论,其实表达的是对撼苹果的信心,他有决心在中国占据移动终端市场的优势地位。

以是观之,产业升级的本质可以部分地看作内资和外资的矛盾问题。无论是外资威胁论还是中国区别对待论,都是这种矛盾的衍生物。从这个角度理解问题,也许可以抛开那种泛政治化的责怨,无论是针对外资的还是针对中国的。

成功的产业升级,必然的要求就是将外资打败,而失败的产业升级,必然是本土企业在竞争中落败。这正是伊梅尔特们埋怨越来越多的本质,也是柳传志们越来越具进攻性的来由。掌握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话语权——两者的诉求本无不同。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