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问题公司背后都站着一串政府官员
导语:政府权力要时刻有意与大资本保持距离,自己作为监管者和守夜人,而不是参与者和共同体。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李翔 紫金矿业所有的紫金山铜矿污染事件成为这段时间最受关注的新闻。来自福建省环保厅的信息显示,早在7月3日,即已发现,由于“含铜酸性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引起池内污水泄漏”,致使福建境内的汀江被污染,造成江内大量鱼类的死亡。但是直到7月12日,也就是9天之后,紫金矿业才公布了这一消息。

9天的瞒报和污染的严重后果致使舆情激愤,此后的两周时间,关于紫金矿业污染的问题就一直成为公众和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污水不仅污染了福建水域,并且连带邻近的广东省水域也受到影响;大量的水产死亡造成了渔民损失;被污染水域的居民不敢饮用家中的自来水;紫金矿业先是在港市和沪市两地宣布停牌,随后公司高管宣称铜矿年内停止生产;公司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而招致中国证监会调查。

紫金矿业向全社会公开致歉,称会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同时严查内部问题。但是这种亡羊补牢之举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引来的是更多的责难。只需要看一看网络上的各种标题就能知道公众的不满:“紫金矿业近年来屡陷污染质疑依旧安然无恙”;“污染越来越近,真相越来越远”;“媒体列举紫金矿业污染诸多疑问,称存在官员庇护”……最终的矛头指向站在这家公司背后的权势阶层。

中央电视台在它的一档节目 《新闻1+1》中罗列了紫金矿业和当地政府的关系:紫金矿业贡献了上杭县当地政府全年60%的财政收入;紫金矿业公司的管理团队和董事会、监事会中,不少人都曾经在政府部门供职。接着节目逼问道:“为什么紫金矿业近年来屡屡陷入污染质疑,却始终安然无恙?为什么此番污染事件竟然可以被瞒报长达9天之久?为什么当地政府所谓维稳,竟可以成为企业瞒报的借口?是企业还是政府?是商人还是官员?是上杭县还是紫金县?被紫金矿业污染的仅仅是一条河流吗?”

尽管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辩称自己和政府的关系属于正常,“在国有控股企业中,紫金和政府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但是在罗列出的事实面前,已经无人再能听得进去。与这种责难和辩解同步进行的是,在责查紫金矿业致污过程中,有不少官员被问责,“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有38人将受到行政处分”。

种种迹象,只能加深中国人长久以来对商业形成的一种偏见:官商不分。与这种偏见互相佐证的,却的确是几乎每个问题企业背后都站立着一串政府官员。历数每次富豪出事或者公司出现问题,几乎毫无例外。对于类似紫金矿业这样身处小城市的大公司,公司和政府的关系更容易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因为这一家公司几乎能影响整个政府财政收入;而在小城市的精英之间,又不可能不存在互相交好和互通有无的情况。因此,每当有公司或富豪出事,与之相伴随的就是站在其身后的政府官员相继跌倒。资本与权力的关系已经交融到如此地步。

问题的根源倒并不在于资本天生有献媚于权力的冲动,而是在中国,我们只有唯一的一个权力来源:政府权力。因此,所有欲行之事,似乎必然都要先同权力发生关系,然后才能顺利完成。因为缺乏其他的权力来源,致使所有的谋求财富、影响力甚至是生存的举动最终都要同政府权力发生瓜葛。这种语境下,资本必然要同权力发生关系,无论商人如何刻意规避。此时如何政府官员中的部分害群之马有意想要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几乎可说是无往而不利了。

当今之计,似乎别无他策,能够制服权力的唯有更大的权力:能够制约县权力的唯有市权力,能够制约市权力的唯有省权力,能够制约省权力的唯有中央各行政部门的权力。

紫金矿业事件亦是如此。这种情况下,政府自身的自省、自律、自查和自我约束就尤为重要。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断提醒,政府权力要时刻有意与大资本保持距离,只是将自己作为监管者和守夜人,而不能将自己变成参与者和共同体,减少每个问题公司背后都站立一串政府官员的情景出现。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