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利益表达机制
导语:利益表达机制的失衡,才是中房协建言被称“上书门”的真正原因。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吕尚春 在过去的半年中,只有6月份的数字令坚如冰石的房价稍有撼动,这个月房价环比下降0.1%。自4月份“国十条”出台4个月后,这个充满了“临时性管制”的政策,依然像悬停在空中的“杀威棒”,如果房价向上涨得过快,那么新的管控就会降临,如果维持现状或向下缓降,那就相安无事。

但是“中房协上书国务院暂缓出台紧缩性政策”却打破了这一平衡,尽管中房协负责人对此说法予以矫正,但向上层传达“如果再出台更多更新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更加不明确,从而出现大的波动”,确实是中房协上书应有之意。

在一项重大政策处于前行,或是后撤的敏感时段,神经最易被弹响的无疑是政策所涉的利益两极,对于市场中流动的商品房而言,地方政府、开发商希望“国十条”中的重重锁链能有所松动,但是对于被高房价阻隔在商品房之外的社会人群,则希望或者能分到保障房,或者分不到保障房,但是商品房价格能大幅下降。

显然,今年保障性住房如雷贯耳,但等待保障的群体并没有感到丝毫暖意,这使得大部分有购房需求者,对于“房价必降”的关切程度,更加弥重。因此,“中房协上书”很快就演变为“上书门”,来自网络、报章对于中房协几乎是口诛笔伐,中房协也并没有想到简单的上书为什么就招来这么大动静。

事实上,与其说“上书门”是对中房协的声讨,不如说是讨伐者对“上书无门”的倾诉。

2003年在出台房地产紧缩性政策121号文件之后两个月,强大的房地产游说力量便召唤出了18号文,一举将不利于房地产快速发展的管制政策踩在脚下,媒体载文称:“哭闹了两个来月的房地产开发商们长舒了一口气。”由于2003年房价尚处于启蒙水平,因此对于社会购买人群而言,尚没有出现对于房价高低争议与分化,房地产上书之门由此打开,并形成了一定的惯性。

在2008年房地产低迷时期,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向上递交了减免税费的“建言”,并认为“目前房地产处于‘弱市’的形势已经十分明了”。而此时,正值各地救市政策蜂拥而出,减免花样层出不穷,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事实上成为地方政府、开发商救市的重要代言机构,与2003年18号文与121号文博弈中的随机性、试探性建言不同,至2008年,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中房协已成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常规性有形力量。

在今年两会期间,唐家岭“两兄弟唱哭政协委员”热及一时,此后两位参访全国政协委员严琦和何永智表示将在提案里重点强调低收入群体的安居问题,“公租房就应该首先满足这些最需要的人!”但是在今年7月份面市的“公租房”,租金几乎与周边商品房处于同一层阶,至少在千元以上,距离唐家岭两兄弟每月仅160元租金水平,可谓天壤之别!

一边是房价纹丝不动,一边是保障性住房只见雷声,显然对于期待“便宜房”的人群,正在试图寻求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中房协选择在这个时节“上书”,将建言通道的不对等烘托得一清二楚!中房协身陷“上书门”自在情理之中。

无论是商品房市场,还是保障性住房,政府角色从根本上讲,都是“守夜人”角色,依照公平规则调配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均等。但是商品房给土地带来的“资产化”效应,使各级政府难抽其身,土地黏性的强大已然与GDP、地方财政、融资平台浑为一体,而“上书门”一事所要表达的,正是对“土地黏性”理性期待。或者“土地资产化”降降温度,让房价真正有所回落,或者任由市场支配土地供求,另一面保障房能真正履行责任。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土地刚刚遇冷,零星流拍,中房协即可以向上传达市情,但是保障用房则由于竣工多少、最终分配方案,没有报章一一披露,因此建言者缺乏足够的公开数据以为诉证。如果一个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意欲上书保障房现状,他面临的现实是,保障房建了多少?分配给谁?怎么分的?都是一头雾水。利益表达机制的失衡,才是中房协建言被称“上书门”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