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装风电:决胜海上
导语:

网商记者 缪舢/文 内蒙古阴山北脉海拔2000多米,是辽阔无垠的辉腾锡勒草原。冬季的辉腾锡勒漫长而寒冷,气温降到零下40度,被谑称为“冻死狼的地方”。这里处于内蒙古高原的一个风口,强劲的西北风呼啦啦刮过,飞沙走石,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然而最恶劣严寒的环境却有着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风力资源,恰恰具备了建设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的天然条件。

2007年12月底,一辆辆载着庞然大物的重型超长车,穿山洞过雪地行程数千里,一路小心翼翼,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辉腾锡勒。同行的是重庆海装风电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车上装载的庞然大物是国产首台单机容量最大的2兆瓦发电机组,仅叶片长就达到40米,整个风机高度70米。海装风电总设计师负责现场调试,董事长杨本新亲临督战。

“人在山上,呼吸都困难。风大的时候站都站不稳,风中夹着沙子。安装人员全部戴口罩,收工后取下来口罩全变黑了。我们的工作服是特制的,像宇航员登月球的宇航服。即便如此野外工作10到15分钟就冻得不行,要赶紧到旁边的集装箱里暖和一下。条件特别艰苦,不适合工作生活的地方。”2010年7月10日,杨本新在北京昌平的一座山脚下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这段经历时勇气与余悸交织。

经过整整一个寒冷的冬季,2008年3月12日18时,海装制造安装的2兆瓦大功率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成功。据海装介绍,该机组首创了三个第一:国内首台单机功率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机组;国内首台通过GL(德国船级社)认证的大功率风电机组;国内首台经过DEWL(德国风能研究所)测试的大功率风电机组。

此后,2兆瓦大功率机组成为海装的主力机型。根据重庆电视台的一则报道称,2009年上半年海装接到2兆瓦机组的订单交易额达到10亿元。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海装原本也打算像大多数风机厂商一样,走引进国际大品牌风机许可证的发展捷径。

2006年海装与国际上一家风电厂商洽谈引进其许可证在中国大规模生产风机,经过数轮谈判,就在海装高层去北京与外方正式签约的头天晚上,意外出现了:“当天晚上,东汽开出一个高价,最后外方通知我们这个事情不跟我们合作。”杨本新说,“实际上,老外公司在跟我们谈合作的同时,也在与东汽谈。”

捷径走不成,海装开始寻求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这又谈何容易。

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我国在风电制造领域没有核心技术,全部受制于人,包括走在前列的几家中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也是花了很大价钱从欧美买来的。业内人士称,“金风科技当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也只是一个小技术,关键的核心技术它也没有。”

既缺失核心技术,又没有自己的标准和体系,完全跟在国际厂商后面,中国企业要赶上国外公司很难。杨本新想到一个办法,借国外风机公司的智力联合开发获取最新技术,继而达到掌握风机的自主知识产权。

不过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欧美风机技术水平虽然走在中国前面,但到中国水土不服。在欧美,没有中国的强风沙、高海拔、冬季超低温、昼夜大温差的恶劣地理气候环境,它们的风机原封不动安装在中国经受不住严峻环境的考验。海装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为双方联合设计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持。杨本新说:“我请中国气象局作了一个中国环境气象的研究报告,把气象数据输进我们的联合开发中。老外公司对我们评价很高,刮目相看。”入门之后,紧接着考验海装人商业智慧的是对研发机型的选择。2006年的时候,国内大功率机型引进最多的是1.5兆瓦,如果海装生产1.5兆瓦风机,国内有完善的产业链提供配套。然而国际上的主流机型是2兆瓦,甚至一些前些年安装的小机型开始换成2兆瓦。海装到底是选1.5兆瓦还是2兆瓦机型作为研发对象?

海装花钱请欧洲一家咨询公司给出的建议是:未来中国陆地主流大功率机型是2兆瓦。此外,海装还请中国交通运输研究机构作了一个大型风机道路运输的分析报告,认为中国道路运输条件能够支持运量最大的是2兆瓦风机,如果再大风机在长途运输中进不了一些公路隧道,有的道路拐弯也转不过去。“根据中国国情和未来趋势,我们选择了发展2兆瓦。”

事实证明,海装当初对机型功率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海装率先研制出2兆瓦机组之后,湘电、华锐、上海电气紧随其后进入2兆瓦机组行列。东汽原来做的最大功率机组为1.5兆瓦,但在多家企业涌入2兆瓦之后,其1.5兆瓦的市场销售受到挤压,现在也推出2兆瓦机组加入大战。

“如果当初和其他公司一样买老外的许可证,我们就是今天的东汽。”时隔4年,杨本新仍然对当初被外国公司放鸽子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先天优势 难以比拟

海装风电2兆瓦大功率风机从研发到大规模产业化的成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看来,海装风电背后的中船重工集团内部完整产业链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中船重工作为特大集团的央企,它在集团内部把一个产业链打造完整,内部的协调成本要比外部的交易成本低,形成一种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李佐军指出,这种集团内部完整产业链形成的系统竞争力,其他企业或许在某一个局部领域有能力与之竞争,但在整个产业链系统上很难与它抗衡,除非量级差不多。

拿后起之秀的海装与金风、华锐、东汽等风电机组大佬相比,杨本新毫不谦虚地认为,海装最显著特点是成熟产业链的先天优势和质量可靠性。“业内都是这么看我们的,老外也接受。军工技术的特点就是讲品质和可靠性。”

海装母公司中船重工是我国生产军舰潜艇的船舶军工企业。经专家提示,记者发现船舶和风电机组制造一脉相承,动力原理完全一样,船舶螺旋桨和风机叶片的外形极为相似,原理都是由齿轮箱带动传动再发电。中船重工有一整套完整的船舶制造产业链,转战风电大多不需要另行投资,有现成的生产设备和人才资源。这就是杨本新所说的先天优势。

海装风电的齿轮箱由集团下属的重庆齿轮箱公司提供。重庆齿轮箱公司1996年参与原国家计委攻克风电机组国产化的“乘风计划”,目前风电齿轮箱市场占有率近50%。

海装风电的电机由集团下属的汾西重工提供,汾西重工是西门子在中国唯一一家转让船用电机技术的工厂,在国内船用发电机制造上占据较强的技术和规模优势。

海装风电的控制系统由集团下属的重庆前卫仪表厂提供,杨本新介绍,前卫仪表厂是军转民企业,长处在于控制系统。还有大量的基础件,比如轮毂由集团内的陕西柴油机厂提供,因质量可靠技术过硬,陕西柴油机厂的轮毂也向美国GE公司供货。而配套的叶片,则由集团内的725研究所生产提供。

欲乘海风 扬帆万里

海装自2006年投产以来,销售一直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去年销售收入13亿元,但由于进入风电领域时间远远落后于其他厂商,当年销售收入在全国风机厂商中的排名在10名之外。

不过杨本新向记者表述了他的雄心,到2016年,海装进入全国风电制造前三强。他把希望寄托在海上风机上,“我们真正追赶要靠海上风机的市场。”

中国尚缺乏海上风电建设经验,作为军工船舶企业的中船重工,杨本新认为他们最懂得海洋风电工程。“我们集团各个研究所对海流、海水腐蚀、海上大气环境都有长期充分的研究,研制海上风机是我们的优势。”

目前海装的海上风电技术储备处于领先地位。国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海装,杨本新任研究中心主任。今年3月,海装在江苏苏北海上试验风场,完成一台按照海洋气象环境研制的海上风机安装调试。业内专家预计,国内海上风机大规模量产可能要到2012年以后展开。这也可以理解海装为何要把进入前三强的目标规划在2016年。

杨本新说,未来海装要实现赶超,决胜在海上。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