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秘符
导语:

一个事实就足以破除“世界是平的”的幻象:《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这本在日本畅销近百万册的图书,在中国上市以来,曾遭遇一天只有两人垂青的遭遇。尽管我们仍需考虑中日两国公司不同的背景和民族特性,但这个局面依然可谓“冰火两重天”。

可以想象,即便它有幸被放至中国商业管理书籍最集中的地区——机场书店,也依然像个异数。但此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的被冷落。当多数人着迷于权力倾轧、争斗政变、对赌谋略或任何跌宕起伏的商业戏剧时,它所讲述的故事更像是商业现实中的一个个温暖童话,告诉人们在逐利之外更值珍视的宝贵基因。

这本书显然依据的是调查产生的发言权。作者坂本光司曾先后拜访超过6000家企业,其共同特质是运转良好、业绩出众,但最终仅详述了5间“最了不起的公司”,而这些故事的主角并非软银、索尼或是昔日的丰田,而是名不见经传的“长尾”们。

日本理化工企业50年前曾雇佣了两位智障少女,而如今这间企业七成员工是身障者,对这些弱势者的尊重反倒大大增加了对方的自信,在变动中为企业开发新品摆脱困境贡献不少绝佳创意;被看作身处夕阳行业的伊那食品工业,近50年来从不裁员,却连续营收和利润双增长,且获利率均在10%以上,这种脚踏实地的做法被人称作“盆栽经营”;位于“日本最偏僻地区”的中村复健器材因制造贴合需求的义肢辅具而成为“日本人不可或缺的公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顾客;创立于北海道的甜点公司柳月,因“不仅满足顾客口腹之欲,也要满足心灵”的经营哲学赢得名望之后,完全没有到外县市发展的计划,并一反常态地带动同业共同发展,“把甜点连同北海道一同销售给客人”;由于大超市的入侵渐趋没落的吉原商店街上,唯有一家小店“杉山水果”业绩扶摇直上,年销高级哈密瓜七八千个,可能是日本之冠……

这些公司是否足以担当“最了不起”的称谓暂且不论,正如作者所言,那些最优秀的公司未必是最好的公司,就像那些优秀的孩子们,一定是好孩子吗?作者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企业风格,最核心之处在于:经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追求并实现员工和他们家人的幸福。或者换句话可以理解为,员工是1,而上下游厂商、顾客、所在社区和居民、股东等都是随后的0。在他看来,公司出现危机的原因几乎都是内部问题,组织的危机性源于员工的归属意识和意愿。

经济危机之后,这种省思一直为人注目。一些人认为“社会企业家”闪耀的时刻终于来了——社会企业是一种旨在建设一个为大众利益服务的世界的商业模式。在此之前,这种说法往往被认作是天方夜谭。但英国社会企业联盟的数字显示,近八成的社会企业在危机中实现赢利,至少不亏损。商业不再以重复得令人生厌的逐利逻辑示人。

进一步思考,“社会企业”实则对中小企业更加意味着潜在的大量机会——它们通常较大企业更具创新精神,能够灵活满足社会需求的空缺。

事实上证明,那些利用商业实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小企业,最终并没有在大企业弥漫的一片“红海”中亦步亦趋、气喘吁吁,而是在边缘地带发现了新疆界。而这些不易觉察的“蓝海”往往弥补了政府和大企业难以兑现的承诺,创造了独特的价值。

当然,如上述例子中偏理想色彩的行事方式,知易行难,需要做出很多充满勇气的决定:既挑战既成规则,又不惮于改变自我。它们并不迷恋规模的无限扩大、不对外在种种不利条件怨天尤人、不因获利微薄而怠慢任一顾客、不为盲目超越而恶性竞争……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形而上的道德准则是否意味着利润的必然缺席?数字足以回报这样的疑问。书中的这些公司依靠小步起舞的姿态,一反商界中大起大落的寻常定律,成为了卓有成效的长跑冠军,正如伊那维持了近50年的利润和利益双上升趋势,即便在屡创商业奇迹的大企业中也颇为罕见。

这究竟是商业的未来还是未来的商业?读过此书后,你或许会有这样一种观感:即便时代再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依然有重申常识的必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