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647页的建议书
导语:主办方递过来的资料袋很沉,我以为装的是纪念品。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647页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0/2011》。

经济观察网 刘伟勋/文 接过主办方递过来的资料袋,我感到很沉,以为里面装的是纪念品。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份3页的新闻通稿,一份23页的PPT,以及一本647页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0/2011》。

9月2日上午,我去参加中国欧盟商会举行的第十版年度《建议书》发布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国欧盟商会每年都会发布一本《建议书》,旨在反映会员企业在华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如今,《建议书》已成为该商会每年发布的最重要也最受关注一份报告。

今年的《建议书》共有43篇,分别针对24个行业、8个地区(城市)和11个横向议题提出了详细建议,中英文对照,其篇幅达到了创纪录的647页,这还不包括封面、目录和封底。十年前发布的第一版《建议书》,只涉及了16个行业和横向议题。

我在网上查阅了中国欧盟商会前两年发布的《建议书》,页数分别是329页和584页,看上去是在逐年加厚。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戴杰(Jacques de Boisséson)在今年的开篇致辞中说,建议书内容的扩充和丰富,很好地反映了中国日益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

这句话读起来温和而又直率,一如整本《建议书》的行文风格——尽管不乏尖锐的批评,但大部分内容都含蓄而中肯。

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建议书》的发布会。浏览过《建议书》的一些章节后,我发现它与国内一些政府、协会、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有很大不同,后者往往会有不少空话套话,即便提到问题,通常也是含蓄而泛泛。《建议书》则扎实细致,既肯定中国已经取得的进步,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有理有据地分析之后,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参考建议。

例如在我相对熟悉的民用航空领域,《建议书》提出了中国在机场收费、计算机订票系统、航班时刻、民用空域、航空燃料、行李清关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据我了解,这些问题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内航空企业也曾有所抱怨,但像中国欧盟商会这样进行详细地梳理,依据事实和数据做出分析,并借鉴国际做法提出建议,在国内的企业和协会中并不多见。

国内企业或许更愿意使用其他的沟通渠道,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例子。2004年中美进行航权谈判时,美国航空公司申请开通某条中美航线的资格,可以拿出12本30厘米厚的申请资料,细到每个城市未来将有多少旅客,而中国公司提交的申请,大部分用1页半的A4纸就能容下。

差距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处。尽管国外企业和协会的付出,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但其认真积极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还是值得称道的。

《建议书》像一面多棱镜,既反映出外资企业的利益诉求,也映照出国内存在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政府的监管框架和市场准入上。这些问题,很多具有共性,而且已经提过多年。

以前曾在一些私下的场合,听到过企业家对国内投资环境的抱怨,看过今年的《建议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容易。曾经被认为获得了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尚且意见众多,如果让民营企业来实话实说地撰写一本《建议书》,又会有多厚呢?

《建议书》发布会结束,已过中午12点。商会没有像其他一些机构那样,为参会的媒体安排午餐。我在回报社的路上边走边琢磨《建议书》引发的话题,感到手中的资料袋很沉,心头也沉甸甸的。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