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给相关部门打了多少分
导语:从这次本不大的蜱虫事件中,我们依然看不到疾控体系的高效运转。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汪雷 商城之野产异虫,啮人,死伤者以数百计。

蜱虫是什么?媒体的报道让其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对于远离事发地的人而言,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既恐怖又好奇。这毒虫为何如此霸道,芝麻大小竟能咬死人。既然以前没听说过蜱虫咬死人,估计是个新物种吧,或者商城县当地有什么污染导致了物种变异。不过,看到后续关于这种毒虫的介绍,恐怕很多人就感觉头皮发麻了。这竟然是一种从中国东北到西南广泛存在于山林草丛中的小虫子,与人类关系亲密的猫狗等家畜身上也多有存在,可说是防不胜防。悲观的人开始绝望了,巨大的威胁原来就在身边。经常接触到这种毒虫的人则会慨叹,这么多年来竟一直活在生死边缘……

没错,这就是此次蜱虫恐慌带给国人的切身感受,一种高度的不安全感。而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公众看到商城县和其上级信阳市对于多人被咬死的事件,以“维稳”的名义进行瞒报。由此,不信任感又伴随着愤怒油然而生。人们质疑,蜱虫如此可怖,为何此前不见相关部门有任何提醒。公众不知情下,又有多少人死伤于蜱虫之口?

直到商城县青壮年被迫背井离乡,老人呼喊 “什么时候来救救我们”,而公众随着媒体的报道陷入焦虑和恐慌后,相关部门被迫开始发言。先是信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信阳地理环境特殊,蜱虫一直存在,2007年发现首个致人死亡的病例,并表示这种病还是可防可控的。卫生部随后派出了专家组,并发布“蜱虫特点和预防控制知识”。

这些举措迅速缓解了公众的紧张情绪,但还很不够。例如,卫生部预防蜱虫叮咬给出的建议是,少去蜱虫出没的草丛和树林。此处有两点疑问,一是,如果蜱虫的威胁一直存在,那么警告公众远离草丛和树林的建议早该主动发布,而不是在全国性恐慌发生之后才被迫发布。二是,一旦如此,中国大面积的秀美山川农田,都将成为畏途。

在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方面,卫生部的建议包括用烟头和香头烫蜱,使其慢慢退出。如果不是看到另一个科技节目,我一定会记得这个办法,因为对付很多毒虫叮咬都是用这个方法。中央一套的科技博览节目此前曾经做过一期 《致命的蜱虫》,节目中一个东北林区医院的副院长讲到,一定不能用烟头烫,否则蜱受到刺激会把大量毒素注入人体内。哪种说法正确公众无从判断,但对卫生部门发布的蜱虫手册的信任度,则一定是大大降低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蜱虫叮咬在中国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通过叮咬蜱虫到底把何种毒素或细菌注入到了人体内,眼下权威的医学和疾控专家们仍在激烈争论当中。无形体、布尼亚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无疑,公众宁愿相信科学的严谨性,更细致的研究能够得出更接近事实的结果。但当看到卫生部门专家对媒体说,蜱的病原体传播率与蚊子相差无几,民众无需过于恐慌时,人们又感觉到被欺骗了。如果昆虫能听懂专家的话,蜱虫是不是会很生气,而蚊子则有点沾沾自喜呢。

2003年的SARS狠狠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公众知晓我们的疾控体系仍不完善。从这次本不大的蜱虫事件中,我们依然看不到疾控体系的高效运转。从疫情的发现、上报、发布,到疾病的预防、确诊和治疗,疾控体系仍令人堪忧。

与蜱虫事件同时发生的麻疹疫苗质疑、超级细菌等医疗健康领域热点事件,在有力地提醒政府相关部门,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卫生部门则存在不信任。相关部门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眼下,不妨从蜱虫事件做起。第一,商城县公布令人信服的死亡者名单和人数。第二,卫生部门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蜱虫毒性为何忽然增强。第三,尽快找到控制蜱虫数量或降低蜱虫毒性的有效办法。第四,拿出权威可行的防治办法。第五,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做到以上五点,方可让公众脱离蜱虫恐慌。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