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中国和真实的世界
导语:我们要让世界认识到真实的中国,也要以真实的中国面貌来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经济观观察报 社论 在过去的20年时间中,在那场众所周知的风波后,尽管其中也多有波折,但是中国和世界之间至少享受了20年相对平静的蜜月期。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上以开放和谦逊的姿态面对世界;世界,尤其是那些经济上先行一步的发达国家,则以惊喜的目光看着一个大国如何重新振作起来。无论是美国和欧洲国家,还是同处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都曾是中国发展经济师从的对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异国的商人们是中国真心实意的赞美者。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异国商业领袖们的游说之功不能忽略。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学生”渐渐在超越老师,并和老师不同——至少在相当多人看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曾是“学生”。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就曾在电话中对当时的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说:“亨利,我们的老师有问题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三强国——另外一个数据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名声也已有了一段时间;作为金融危机的幸免者,中国隐约地现出了强国之相。 

问题在此时显现:世界发现中国并没有按照乐观的观察者们设想的轨道演变。对这条想象中的标准路线最简单的描述是: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庞大的中产人群和新的精英群体,这部分人的政治诉求加上高层政治家的驱动,最后带来一个政治制度上类似于美国和欧洲的中国。 

中国从这条路线的入口进入,但却似乎在朝着一个不同的出口驶去。于是,不断有人开始抱怨中国。曾经最热心的赞美者,那些跨国公司的商业领袖们,开始在媒体上抱怨说中国正在采取某种保护主义政策;一些政治家们开始重复印度总理尼赫鲁曾经的言论:一旦中国强大,必然成为帝国。而中国似乎面对突然变得有些冷漠甚至敌对的世界有些不知所措。时势和作为主人公的自己都已经发生变化,新的视野和观念却尚未确立。我们过了“韬光隐晦”的年代,我们说过要“和平崛起”,也说过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世界看待我们时,仍是满腹疑虑: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究竟是什么?它又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道”尚未定,具体到“策”自然也有犹疑,只能依靠事到临头的应急能力。距今不远,2010年下半年的菲律宾人质危机和中国船长在钓鱼岛被日本拘留引发的中日关系僵局,都体现出了这种让人揪心的不确定感。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时势已变而我们尚未形成确定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如何同世界相处?要看到,世界如何同中国相处早已是西方学者和观察家们热衷谈论的话题,其中有些人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不需要太多的历史知识就能知道,重蹈覆辙回归封闭显然并不可行。我们所能做的,首先必然是更加积极地对外阐释中国。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23日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讲《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那样。温家宝总理的演讲格外精彩,原因正在于演讲内容的坦诚,既不否认中国已有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责任,也不避讳发展光环下丛生的问题。积极而不避讳地阐释中国,才能让世界准确地认识“真实的中国”。 

中国还应该积极对外阐述那些与自己相关的命题,要使自己的行为和形象更加可被外界预期。减少世界对中国的不确定感是让外界对中国继续保持友善平和的关键,唯有如此,世界尤其是邻国在面对中国时才能减少紧张感,增加确定性。 

接下来,是传递出更加友善和内敛的典型的中国态度,但与此同时却也要让世界感受到真正的中国自信,而不是会引发反感的炫耀式的自信。 

我们都知道,也没人能否认,中国在国内仍然面临着众多不小的挑战。舆论也普遍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内部问题上。但不要忘记,把眼光投向世界,仍是我们始终要做的。毕竟,对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是过去驱动中国取得些许进步和繁荣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我们要让世界认识到真实的中国,也要以真实的中国面貌来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