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面见巴菲特
导语: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投资大师,能面对面地聆听他80年阅历所带来的声音,是幸运的。

经济观察网 黄利明/ 做了8年的财经记者,巴菲特的名字经常跃入笔下。过去没曾想能见巴菲特,因此三天前获得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媒体见面会的邀请函时,依然是小有欣喜。 

毕竟,在中国资本市场耳熟能详的“股神”巴菲特——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投资大师,能面对面的感受和向他学习,聆听他80年阅历所带来的声音,是幸运的。这让我想起赵丹阳211万美元拍卖获得的巴菲特慈善午餐。 

9月30日上午9点,北京国贸大酒店,上百家媒体的长枪短炮闪着镁光灯,80岁的巴菲特和55岁的比尔盖茨缓步入场。盖茨极有礼貌的伸出右手让巴菲特先落座,这是一位“年轻人”对一位长者的尊敬,还有伟大的友谊。 

我跟母亲说,他们加起来约有7000亿元资产时,母亲惊叹:“妈呀,那么多!”。是的,除了多之外,我也一时无法去用什么东西去衡量。也许用现如今中国人最想追求的东西来衡量是比较合适的——在北京可以购置约2.8万套价值250万元的房子。 

因此,虽然他们此次媒体会只针对于慈善,但他们真正的标签,一个是投资大师,一个是全球首富。 

只是,巴菲特和盖茨握有主动权,他们就是不想谈投资,只想谈慈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财富,让他们的慈善足够声名远扬,乃至拥有慈善晚宴对中国富豪一呼百应的能力。 

与此反差的是,《滚雪球》里对巴菲特演讲时的一段描述:沃伦——这个聚敛钱财数年、几乎不往外拿的人,从车牌就能看出“节约”的吝啬鬼,这个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思考如何赚钱的人,这个打破IT泡沫、没搭乘IT列车的人——正在往他们的香槟里吐口水。 

曾经的吝啬鬼变成了慈善家,慈善曾经与巴菲特有着遥远的距离,曾经是股神和全球首富的附属产品,但现在却是他们的主业之一。 

其实,在媒体见面会会场,我一直想提问做好慈善与做好投资的共通之处,乃至他们对中国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解。因为,我想在中国,并不缺乏慈善,也不缺乏慈善家,而是缺乏如何真正做到民富国强实干家,让我们的慈善不仅仅局限于救穷、救灾的阶段。 

如巴菲特所言,中国这一代企业家是关键的一代,他们是新富阶层,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虽然中国人依然在财富的路上奔忙,但财富的安全感却并不高,由此他们害怕被误解,害怕被误解财富来源的原罪,害怕中国人所言的“人怕出名猪怕壮”。 

这折射出的是,贫富的差距在拉大,制度催生了一批富豪却难以保护这批富豪——中国还远未达到民富国强。 

因此,我们要学习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首要的依然是创富知识,其次才是慈善经验。 

我佩服于盖茨的聪明才智,用知识、科技创造财富;我更佩服巴菲特,用常识的逻辑投资创造财富。 

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一直遵循价值投资的原则: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专注,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他更言简意赅的比喻“用4毛钱的价格购买价值1块钱的股票”——这是常识的逻辑。 

从做报道《巴菲特的中国门徒》,到如今追踪巴菲特中国之行,我一直在关注着。80岁的巴菲特依然冷静而幽默,不管参加比亚迪的活动,还是慈善晚宴,以及媒体会,他都扮演好了用心专注的角色,他谦卑、自信从容的态度确实很能打动人心。 

我想,这种精神,应不分职业和年龄,是巴菲特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敬的。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