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经济观察报:先说一说中央电视台新址那个方案,这可能是商界读者对你印象最深的事。2003年进了CCTV新址项目最后的两两对决,库哈斯赢了。你落选的原因是外形不够符合甲方的要求吗?
伊东丰雄:我们当时对中央电视台的项目做出了低层建筑的建议,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电视台绝大多数的活动在平行的方向比在垂直的方向上流动更为顺畅,至少从功能上这样考虑是更合理的。我认为我们团队失败的原因在于其他高层建筑的提案里有明显的象征性价值。
经济观察报:从仙台媒体中心、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TamaArtUni-versitylibrary),到给CCTV做的方案,都是“趴在地上的建筑”。连新加坡嘉茂园这样的商业住宅,也做成了低矮楼群,按常理,新加坡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做成高层会卖更多的钱,你对低矮建筑有特别的喜爱吗?
伊东丰雄:我认为人类在接近地面的位置生活、娱乐和工作是很自然的。基于这个原因,当我设计低层建筑时我会觉得更自由。不过,我想从现在开始研究在高层建筑中建立起的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应该是有层次的,高低起伏。像前几年我去上海,密度太大,高楼太多,我喜欢以前的弄堂,可是越来越少了。一个城市全是高层,并不好看,也不合理。
经济观察报:哪个建筑师是影响你至今的?从早年间的学习和此后的实践中,你是怎样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哲学?
伊东丰雄:当我年轻时,我想建造美丽的建筑。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我一直在思考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活力的建筑架构,就像我们刚刚谈的那个问题一样。说起建筑师,我印象中像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s)所做出的设计,总是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一生中都充满活力,甚至到现在都是这样。
经济观察报:《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员NicolaiOuroussoff曾经说你的建筑具有一种不易接近性,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这种不易接近性是你的建筑哲学引发的结果吗?
伊东丰雄:就个人而言,具有特定风格的建筑古板且不易亲近。比起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概念中,我更喜欢根据具体情况跳出框架之外思考。一个建筑可能很难使人理解,但它可以唤起每个人的悟性。
经济观察报:中国建筑师张永和说你是个一直在变化的人,用中国话说叫“与时俱进”,但是从你的很多作品里,虽然说有“不易接近性”,我们仍然能看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奶酪式的镂空外观,从建筑到家具设计都用到了,仙台媒体中心和为意大利家具HORM设计的SendaiBookshelf(仙台书架)都有着很强烈的相似感。你认为哪些特质是你作为建筑师这个身份会一直坚持的?
伊东丰雄:建筑物不能一直保持生动,除非它被赋予了生命或时代环境。所以,我很自然地就让建筑的表达随着时间而改变。我认为家具设计是我的建筑哲学中最具有概念性的表达。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家具设计与我的建筑架构相辅相成。尽管有些东西已随时间而改变,但我有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追求可以使人们充满活力的建筑设计,就像我刚刚说过的,我还是希望人们能走进我的建筑,在里头待上一段时间,觉得舒服。
经济观察报:目前的中国城市建筑更需要哪一种建筑师,或者说哪一种建筑风气——国际化多一些还是本土化多一些?
伊东丰雄:我认为有必要以各地方社区为基础并且超越它,以探索一个新的国际结构。这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