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SOHO小报》要变身
导语:办了九年的《soho小报》最近停刊了。是见好就收,还是有难言之隐?

经济观察网 王隽/文 办了九年的《soho小报》最近停刊了。

微博上问候主编李楠的人很多,有先前300多位作者中的冯唐、虹影、安妮宝贝,也有纸媒同行,连崔卫平都以为出什么事儿了,连连@李楠。其实以《soho小报》的闲适状态和最开始的定位,出事倒是不大可能,没钱也不大可能,路边随便抓一个人问问都知道,潘石屹这点钱还是出得起的。

九年时间不短,是见好就收,还是有难言之隐?

好在周三这天碰见了潘石屹。

在《凤凰周刊》十周年的高峰论坛上,潘石屹做了简短的演讲。地产股跌了好几个点,没影响他的情绪——至少表面上看来是一如既往乐呵呵的。接受采访时,大家都在询问加息对房价的影响,他说了些和演讲差不多的话:“土地量放大了,两个月给了51块地,加上加息,观望的人多了,房价自然会下来的,所以说,这样的政策比限制人们不在外地买房要合理。”

我问了《soho小报》的问题,他接过我的名片看了一眼说,“你看,你们也是纸面媒体,我们也是,只要是纸媒就很关心这个。网络太快了,相比之下,纸媒是个奢侈品,是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可它实在有点慢。”

“我是个草根,我的价值观也是草根的,就像我建的房子是5、6万人在里头办公,不是几个人享受的,用这个价值观办一个我们自己的媒体,那我就希望大家的想法都进来。但是我真没想好,到底是不是完全的电子化。”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环保。印出来就是不环保的。小报最高的发行量在4万5千份,后来我再三往下压,到2万5千份,我还是觉得太多了,但是来要报纸的朋友太多了,压到2万份就压不下来了,我们就考虑在今年年底做一个调整。希望在保留我们自己员工的基础上,让作者和有兴趣的人都进来,封闭是要完蛋的,还是要打开来,做一个多元的有互动交流的平台。”

潘石屹没有说,但是能看得出,微博对他的影响真是挺大的。他所说的“没有完全想好的新平台,新形式”听起来,怎么都很像是微博的缩小版。

一张小报的消失,做几场纪念派对,写几篇“祭奠”小文,大概也只能表达一丁点人们对它的喜爱,一个社区的几万人已经习惯了定期从自家门口拿回这张开发商办的报纸,对于全中国轰轰烈烈的GDP运动来说,你不得不说,SOHO中国还多少是有点浪漫主义情怀的。

这份报办得不粗糙,虽说不对外发售,但是索要小报的同行和读者很多,就像潘石屹说的,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要印将近5万多份,和一些市场化媒体的发行量差不多,而索要它的人,基本上是出于喜爱,所以它是有稳定的受众和很高的满意度的。再看看那串漂亮的作者名单,和作者们对给小报给稿的轻松状态,就知道它并不一定要消失。

一份办得不错的报纸的消失,一份不算缺钱的报纸的消失,可能更会让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未来产生思考。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