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化机:与日本对手抢饭吃
导语:“日本公司用的还是点焊机,我们现在整体装备水平超过旭化成。”

网商记者 缪舢 2010年9月25日,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蓝星化工机械公司(简称“蓝星化机”)离子膜车间里,一名工人正在精心操控数控激光焊机无缝作业。激光焊机平稳移动,焊接连接处光滑平整。

仅仅14天前,这套离子膜电解槽极网焊接装备刚投产,由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与蓝星化机联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离子膜电解槽是氯碱化工生产制造核心装置,采用钛合金、镍合金等贵重金属材料,其中极网的焊接是关键生产环节之一。传统的极网焊接设备采用点焊机,电焊工艺技术在钛合金、镍合金这些内部结构复杂的贵重金属的焊接上存在断网、不平的质量问题。

投产仪式上,一个稍显意外的安排是,国家发改委节能中心高红处长亲临仪式现场,称激光焊机投产是氯碱行业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支撑。可见这套装备令国家相当重视。

全球离子膜电解槽排名第一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对此也自叹弗如。“日本公司用的焊接设备还是点焊机,我们现在整体装备水平超过旭化成。”蓝星化机副总经理康建忠说。

中国是氯碱制造大国,全年3000万吨产量居于全球第一。氯碱制造行业圈子不大,国内氯碱生产企业也就是200多家。而为氯碱生产企业提供离子膜电解槽装置的海内外供应商,2000年前有6个国家9家公司,数量更是寥寥无几。2000年后,残酷的市场竞争使4家设备厂商先后退出,只留下日本的旭化成和氯工程两家,德国和意大利合并为一家的伍德公司,还有一家便是中国的蓝星化机。英国ICI公司业务量非常少,这些年几乎销声匿迹,偶尔冒出一个行业新闻称承接到一两个订单,表明它还活着。

竞争基本上也就是在旭化成、氯工程、伍德和蓝星化机之间展开。而在这中间,中国氯碱市场在2005年以后每年的投资增长都高达20%以上,全球其他地区却与此相反,如欧洲氯碱产能不仅没有增长还出现下降,中国市场由此成为上述4大寡头竞相逐鹿的主战场。得益最大的是占据本土优势的蓝星化机,2010年蓝星化机销售收入才1.3亿元,2009年已达到10个亿,9年增长8倍。国内市场占有率47%傲居首位,在全球排名中仅次于旭化成位列第二。

不过,四大寡头2008年遭到金融危机的致命打击,全球氯碱行业跌入冰窟窿,新投资计划全部停滞,已经执行的投资项目暂停,导致氯碱设备供应商无活可做。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半年多时间里,蓝星化机没有接到一份订单,管理层被迫采取员工轮休的方式,以保全企业宝贵的技术人才不流失。但对企业管理层来说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企业没有捕获新的猎物吃着老本。“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压力特别大。”谈到那段时间,康建忠不由自主地重复这句话。

虎口夺食

一直到2009年5月,山东市场冒出第一个订单,4条饿狼同时扑了上去,但蓝星化机意外失利败于日本旭化成。此后蓝星化机陆续接到一些小订单,氯碱行业出现复苏迹象。不过,算起来蓝星化机在金融风暴后境况真正改变,是在2009年8月份从日本氯工程手中把已经草签的一份大合同抢了过来。

“氯工程与山东枣庄一家煤矿草签了一份30万吨规模的离子膜电解槽合同,我们把它夺下来是虎口夺食。”康建忠说。

毕竟是草签的合同还没有正式生效,枣庄这家煤矿出于慎重的考虑,决定对离子膜电解槽主要供应商再比较一下。这给了蓝星化机一线希望之光。

为了从氯工程手里夺回这个大订单,经验老到的康建忠跳起了三步曲。

第一步是游说,把蓝星化机技术优势突显出来。“不仅把蓝星化机产品的技术特点,也把另外几家的技术特点向他们讲清楚,与国外公司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他们与我们充分交流后,认为我们很专业,对技术精通。”康建忠说,蓝星化机所有销售人员都是技术或生产出身,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点与国外公司在中国的雇员不太一样,国外公司中国区雇员社会关系资源丰富,大多与化工专业相关但很少具有离子膜电解槽的实践经验。康建忠本人从中国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就来到蓝星化机,做了8年技术,5年生产,现在重点负责营销。

第二步是邀请对方到蓝星化机的用户中考察检验装备实际运行质量。“如果肯到我们的用户中去看看,说明他有所心动。要是连考察也不去,那明摆着是不用我们。”枣庄这家煤矿欣然接受邀请。

康建忠亲自陪同对方到中国氯碱产量最大的上海氯碱厂考察。上海氯碱厂36万吨离子膜电解槽项目,其中一期工程采用的正是氯工程设备,二期采用蓝星化机设备。两种设备的运行和售后服务效果鲜明对比,康建忠认为这种针对性的对比“很有说服力”。


第三步是请他们到蓝星化机参观考察,考察生产线、设备制造能力和研发团队实力,眼见为实。康建忠说,“他如果同意到我的用户处考察,又能到我们厂里参观,这事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8月份的一个周五,下午5点多钟,康建忠刚开完一个办公会议,突然接到来自枣庄煤矿的电话,“你明天上午10点前到枣庄来投标,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

时间紧迫,康建忠连夜驱车启程。“路上赶上大雾,车开了一宿,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到枣庄,10点前赶到指定地方。”不久,竞投结果揭晓,蓝星化机完胜,硬是把氯工程已经快到嘴的一块肥肉夺了下来。

比拼电耗指标

全面的竞争就像这样常常在蓝星化机和两家日本公司旭化成和氯工程之间展开,事实上蓝星化机技术与日系颇有渊源。

1984年蓝星化机从日本引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离子膜电解槽生产线,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发展国产离子膜电解槽。其中一套是现在的老对手旭化成,曾经是他的老师;另一套引进的是旭硝子生产线。遗憾的是旭硝子在2002年迫于竞争压力黯然退出离子膜电解槽制造市场。

蓝星化机与日系公司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期为10年,从1984年到1993年合同期满。也正是在1993年,蓝星化机在消化吸收日系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代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

蓝星化机推出的国产离子膜电解槽装置售价每万吨600多万元,原来进口的离子膜电解槽价格1000多万元随即被拉低到六七百万元,应对中国本土后起之秀的挑战。

“从基础工业来讲,离子膜电解槽精度要求比较高,再创新确实很难。我们企业从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往下传,整个研发梯队保持完整,有些中青年科研人员已经成为专业领域新的技术带头人。保证了我们不仅在早先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也要在吸收消化后再创新超越过去。”蓝星化机总工程师张良虎说。

值得一提的是,蓝星化机的电极技术水平已经超越国际竞争对手。2009年10月位于宁波的浙江善高化学公司内,中外电解槽厂商正面交锋打响。善高公司原来采用的是旭化成离子膜电解槽,此番对离子膜电解槽升级改造,中外主要厂商再度蜂拥而入。但善高公司这群精明的宁波人设计了打擂比试的方案,让每家报名竞标的厂商带着自己生产的几片电解槽,在善高公司同一台装置上一字排开,连续、公开做一个多月的试验,最后评比哪个厂商的效果最好。

11月份结果揭晓,蓝星化机战胜旭化成、氯工程等获得善高公司新订单。张良虎认为,从整体看蓝星化机和国外公司处在同一个技术水平,但微观看蓝星化机的电极技术水平比国外公司高。

旭化成的电极技术虽不及蓝星化机,但离子膜技术全球领先。旭化成是一家集装备制造、化学材料、化工为一体的集团公司,离子膜属于化学材料业,对装备制造形成产业链相互支撑。而蓝星化机一直专注于装备制造业,离子膜是蓝星化机的短板之处。旭化成和蓝星化机技术和产品上各有特色,术有专攻。

普通的离子膜电解槽生产每吨碱的平均电耗为2300度。2002年蓝星化机紧紧咬住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出自然循环工艺技术的离子膜电解槽,平均电耗降低到2150度。2008年12月20日蓝星化机再度出击,把已经研发两年多计划2009年推出的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提前推向市场,电耗再度降到2050度,这也是业内最低的能耗值。康建忠表示,“实际上不提前推出也不行了,2009年用户所需要的都是这种新型更节能的离子膜电解槽。”

按照我国现有氯碱产能3000万吨计算,每一种新型离子膜电解槽推向市场,每生产1吨碱节约100度电,理论上氯碱行业就会带来数十亿度电的节约。由此看来,无论是蓝星化机还是旭化成、氯工程、伍德,整个行业和国际上的装备制造趋势,紧紧围绕着节能技术展开的竞争与研发。

一个最新的消息是,一种比膜极距工艺技术还要节能30%的氧阴极离子膜电解槽已经在蓝星化机研制成功。节能30%意味着节约电耗600度电,是一个巨大的能耗降低,商业价值非凡。全球如伍德、拜耳也都处于研发阶段。蓝星化机目前已实现部分试生产,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家冲击产业化的厂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