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马晓1
2010年10月27日
经济观察网:
10月20日,帖子《蒙牛为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幕后黑手》在网络上出现后引起各界热议。随后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各自针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言论。紧借着伊利又爆料,始于7月的“深海鱼油含EPA对儿童有害”事件实为蒙牛幕后策划。伊利更是在声明中曝光了蒙牛、蒙牛的合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涉案人员姓名,以及这些人已被司法机关控制的消息。
消息一出,网络热议一片,“蒙牛 诽谤”等飙升为近几日各搜索引擎、论坛及其火热的关键词。回顾事件的始末,一则潜在的事实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中国本土公关公司扭曲的发展道路。
公关公司在中国近十多年来不断繁荣发展,但是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本土公关公司与国际公关公司的差距。后起的本土公关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专业化,但是在本土市场环境下,很大一部分本土公关公司也逐渐发展成了网络打手公司、虚假信息制造公司,这显然偏离了国际公关公司发展的道路。蒙牛诽谤事件,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什么原因造成了公关公司现有的发展状况?
1、 低层次竞争导致的本土企业恶性竞争。
提到公关公司的业务,圈内的人都会叹息,甲方太强悍,客户的意愿必须尊崇,否则有丢单的危险。而本土公司在品牌建设方面的运作,又十分欠缺。很多企业说白了不是在做品牌,而是在做“名气大的牌子”,加之对技术等方面的控制欠缺,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低端化、白热化。这种竞争导致的最终结局就是价格战、商业诽谤等事件的频频出现,因为很多人都想快速把对方打倒,夺回更多市场。恶性竞争的思想,导致了公关供应商为了获得订单,而丧失了自身行业的从业本质:用事实说话。
2、 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
国内市场高速发展为众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是高速发展之下,对于短期利润的过度追逐,使得部分企业在竞争中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部分职业经理人为了提高个人业绩,不惜采用非职业的竞争方式运作市场,最终使得自身、乃至整体行业受到损失。圣元奶粉事件,使得本土奶制品行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创伤下变得更加举步维艰。很显然,此次诽谤事件的始作俑者蒙牛,不但没得到好处,反而成为大众唾弃的对象。
3、 新媒体的规范与约束。
网络等新兴媒体为本土营销带来了更多的营销手段,很多企业也通过利用这些新兴手段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利益。但是,由于急剧发展之下规范与约束制度的建立尚不完善,使得这些对市场发展有利的新媒体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急功近利的企业,在白热化的竞争之下,不惜利用公关、网络炒作公司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夸大产品、欺骗消费者,甚至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每个公司的经理人们都很清楚,这样所花费的成本最低,效果却可能最有效。于是,很多所谓的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便“顺市场之需求”发展,网络删贴、网络推手等业务便应运而生。
4、 公关行业的规范性。
“原来这样的公关策划是违法啊!”这是记者采访中得到的一个回复。这句话对本土公关公司很多从业人员来讲很具有讽刺意义。现在本土一些公关公司操作不规范,从业门槛较低导致很多公司仅靠一个客户就能养活。人员流动性大,无规范的职业道德、没有标准从业培训等使得本土公关人才紧缺,新生的本土从业人员在不规则之下操作,最终使得本土的公关公司丧失了作为“智囊”的作用。这一现象产生的结果是恶性循环,很多本土公关公司的发展,逐步走向关系导向型,有充足的客户资源,就做得更大。这显然不符合行业规范。
蒙牛“诽谤门”事件伴随热议和媒体跟踪,事情始末已逐渐明朗。本土企业和营销从业者需要反思自身,但愿“霸王事件”、“圣元事件”、“蒙牛诽谤”之类的事情不要持续上演。毕竟,本土市场是竞争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