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和创新
导语:今日引领时代的地位可能转瞬就会被挑战者颠覆,唯一的功效就是供人怀旧。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李翔 如果抛去怀旧的温情,索尼公司在10月22日宣布停产可携带式卡带音乐播放器,也即随身听的新闻,只是起到提醒人们这款产品曾经倍受欢迎的作用。只有发烧友和有收藏癖的人才会在对随身听进行短暂的默哀之后,继续保存这款产品,甚至使用它。

不用提醒您也知道,现在早已不是卡带音乐播放器的年代。这款曾经具有革命性的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音乐播放器早已经历过了数次革命。最近的一次是苹果公司开创的硬盘播放器时代。苹果公司的iPod代替了索尼公司的随身听,席卷了从东京银座到纽约曼哈顿的音乐爱好者。《新闻周刊》的科技记者史蒂夫·利维用了一整本书来歌颂iPod这个造物,他称之为“完美之物”。索尼的随身听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5亿台,也就是几乎每30个地球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拥有一个索尼随身听。但是iPod达到这个数字的速度更快,在2006年,苹果公司用了5年半的时间让iPod销量突破1亿部,紧接着在2009年突破了2亿部。

正如红杉资本的明星,曾经投资过谷歌和雅虎,也曾为苹果公司写过公司传记的迈克尔·莫瑞茨所言:“在1984年,如果让大多数的消费者来预测索尼和苹果公司哪个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更重要,我打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时至今日,众所周知,随身听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几年前流行的一则笑话不无残酷地道出了时势之变:‘SONY怎么拼?’回答是:‘A-P-P-L-E。’”

索尼是30年多前的超级巨星。索尼的成功来源于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能以创新的形式来满足这种需求。最成功的案例即是刚刚宣告终结的索尼随身听。最初随身听的雏形只是为了让索尼创始人之一井深大在飞机上能够听古典音乐,但是另一位创始人盛田昭夫却让它演变成一款流行产品。索尼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始时对这个小型播放器的想法不屑一顾,因为它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挑战,也不能满足音乐发烧友对声音质量的苛求。随身听最初在索尼公司内部甚至被戏称为“盛田昭夫董事长的玩具”。创造它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根本没有我们所想的创造性产品所需的漫长的研发和争论。但是盛田昭夫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从银座到纽约的地铁中,都开始有人戴着随身听的耳机晃来晃去。

和索尼的随身听一样,尽管苹果的iPod改变了电子音乐播放器和音乐产业两个行业——后者是通过iTunes软件,但是也不断有人质疑乔布斯的这个 “完美之物”并不那么原创,其中不少专利还是其他公司拥有的。但是这两款产品却都能够跻身电子快消品历史上最成功、最赚钱也最创新的产品行列。它们有太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已经成为历史,另一个还在不断推陈出新,继续占据舞台中心。

解释一家曾经的领袖公司是如何逐渐丧失创新力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或者回答索尼公司和苹果公司为何此消彼长,为何苹果胜出而索尼衰落,对于任何一位管理者和商学院教授都是一项重大的智力上的挑战。最直接的原因是索尼失去了盛田昭夫,而苹果重新得到了史蒂夫·乔布斯,公司领导者个人对创新的驱动作用至关重要。可这种解释又过于依赖于个人。似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并没有完美的答案,而想要保持领先者地位的公司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确保自己能随时对市场作出反应,并且能保持住那种谁也说不上来究竟如何保持的创新能力。

因此,如果说随身听的停产是一个让发烧友们感觉到对逝去时光的伤感的时刻,那么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则意味着残酷的闹铃声。它提醒着商业领袖们商业世界的残酷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今日引领时代的地位可能转瞬就会被挑战者颠覆,唯一的功效就是供人怀旧。正如今日人人乐言苹果、谷歌、Twitter和Face-book,而曾经当之无愧的领导者雅虎、网景、索尼和美国在线却越来越少人提及。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