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alchemistvc
经济观察网:
2010年10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二套财经频道报导,商务部直属机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颁布《电子商务信用认证规则》,需要诚信认证资质的企业网站每年需缴纳6000元认证费,网店需缴纳450元认证费。
我不得不再次向我们的某些政府部门表达如滔滔江水一般的敬仰之情,他们总是能够及时而准确的找到“市场”空间,广开财源。我也不得不向颁发资质并收费的这个中心提出我的疑问,这样做,好嘛?
一问:管得过来吗?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特别是新兴的电子商务市场,市场主体成万上亿。可是我们的某些政府部门还沉浸于一声令下,千军万马齐止步的昔日荣光之中,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总喜欢大包大揽。作为政府部门,可以制定和执行规则,仅此而已。30年改革以来,无数的实例证明凡属政府对市场插手过多的事情就必定事倍功半。全世界的事实都证明,政府的效率是所有社会组织中偏低的,所以我们才会提倡小政府,大社会。因此,作为政府来说,要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更多的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只管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少管具体事。这么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按照这种管理方式,要耗费多大的资源?这种资源的耗费值得吗?
二问:你负得起责吗?为什么要负这样的责任?
权利总是和义务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权利就会有什么样的义务。作为颁发认证资质的部门,你怎样去承担出现负面事件以后的义务?
现在的民众对政府的怨气为什么这么重?为什么一有负面事件出现,只要有政府牵扯其中,舆论都会一边倒的指责政府的不是?因为政府总是把什么事情都揽在自己手中,不管是不是做得到,做得好。这么做当然有了权力,有了利益。不过,权利是要付出代价的。并且政府的行为总是那么不透明、不称职,所以无一例外的把自己放在了很尴尬的地步,屡遭骂名。民众和舆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性思维,有时候明明不关政府什么事,但还是逃脱不了被牵连的命运,甚至还要承担主要责任。权力和利益由某一小部分人享受了,义务和骂名留给了政府。
同理,现在这个什么中心将认证资质颁发给某个电子商务网站,如果这个网站出现违规、违纪的事件,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网站是怎么获得资质的?是不是有什么猫腻?获得资质认证之后,为什么没有人去监管?昨天和今天的诚信并不能代表明天的诚信。你政府给它一个诚信的光环,它哪天不诚信了,消费者必然会找你政府的麻烦,因为我是看到你发的诚信资质才相信它的!!事后的处罚当然能消除一定的负面影响,可是政府部门本该完整拥有的公信力就这样再一次被破坏了。三鹿奶粉,金浩茶油,这样的事例还少吗?政府完全可以制定好规则,违反了规则就按章办事。至于这个什么资质,谁爱发谁发去,谁发的谁负责。
三问:电子商务才刚刚起步,政府的责任是扶持,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
市场经济中,诚信经营是市场主体能够长期持续经营的基本法则。当市场主体不遵守这个法则的时候,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或者被法规所制裁;当市场主体遵守这个法则的时候它就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而继续存在。而现在市场主体要通过交费、并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获得这个认证资质,未免有些匪夷所思。一个小小的网店,一直诚信经营,也通过了市场的检验,可是因为规模小或者没交钱(规模小连交钱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不算是诚信经营。这个道理怎么讲?我想不明白。这样做,对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应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电子商务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支柱。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是因为它的草根性,门槛较低。电子商务市场的活跃性也得益于它较低的门槛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门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政府要做的应该是雪中送炭,帮助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市场中,而不是雪上加霜。6000元也好,450元也好,看上去是不多,可也许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问:怎么处理这些钱?
现在的网络世界里有多少家电子商务网站,有多少个网店?恐怕没有人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只能用不计其数来描述。这么多的市场主体要获得认证资质就要交费,初中毕业生都知道,那将是怎样一笔巨款!!!按照政府的一贯作风,每年收了多少钱,这笔钱是怎么使用的,恐怕又将是一笔糊涂账。为此,是不是又要滋生本来就不存在的腐败?中国现在的腐败已经很严重了,清廉程度排在世界的78位!!!放过中国吧,就不要再制造新的腐败了!!!放过官员们吧,他们已经够抑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