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联再演“逼宫”大戏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上周五发布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全国已有10个省的火电企业全部亏损;发电企业因亏损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目前正值北方采暖期临近电厂冬季储煤之际,但一些电厂已无钱买煤,可能产生不能保证电力、热力供应的风险。有电力专家表示,“市场煤、计划电”的价格机制和“电为央企、煤归地方”的管理体制,是造成煤电矛盾加剧和火电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却毫无谈资,但是近日来向电力企业一边倒的舆论值得警惕。2008年,中电联将当时的“电荒”根源对准“煤荒”,电力专家指责在“市场煤、计划电”的价格机制下,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导致部分地区电厂亏损,甚至出现“电荒”。
无独有偶,2009年,中电联发布报告中称,虽然电力行业总体利润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火电行业亏损面继续加大,上升到43.36%,并再次将矛头指向“市场煤、计划电”的价格机制。
近年来,电力行业多次上演“逼宫”大戏,“亏损”一词总与火电企业形影不离。根据以往经验,上调电价、限制煤价的调控手段不足以缓解火电企业的困境,2008年以来的多次电价上调行为均被证明无法扭转国内火电企业的持续亏损。
总喊“亏损”,何谓“亏损”?
亏损即支出超过收入,亏损属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正常现象。购置固定资产、支付长期工程费用、购买生产材料和办公用品、偿还银行借款、承担员工薪资福利及投资长线项目等因素均会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出现亏损可能。
亏损的表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亏,另一类是虚亏。
当企业的收入低于支出,而其生产活动创造的时间价值与边际贡献亦为负数,即为实亏。实亏的情况下,产品生产越多,亏损越严重,此时企业需要停产整顿;但有一个特殊情况,如果产品涉及国计民生,企业须从宏观角度出发,即使亏损仍要坚持生产。
虚亏则是,虽然企业的收入低于支出,但其生产活动创造的时间价值与边际贡献可以扭亏为盈,或是亏损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能够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生产非但不会损害到企业的利益,反而是企业盈利的必走之路。
对于我国带有垄断性质的电力行业,电力保障事关国计民生,即便局部性、阶段性出现了实亏,也不应影响到我国电力供需的大局。当然,我们更应当提防电力企业虚亏可能,绝不能任其将“亏损”作为变相涨价的借口。
虽然火电企业的亏损会影响到整个电力行业的利润率,但是,即将进入十二五的发展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电力企业需要转变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固有思维。
再来看中电联发布的2010年前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电力行业利润总额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而火电企业利润仅比上年同期下降50亿元左右,利润依然超过200亿元。火电企业前三季度利润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而非部分专家与媒体所炒作的全面亏损。
即便随着煤炭市场行情继续上行,火电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电力行业仍然可以通过行业内部调整分配方式,将火电企业上网电价上调,适度压缩电网企业的巨额利润;或者火电企业所属集团通过宏观指导和统筹安排资金,避免发生资金锻炼、“无钱买煤”的情况。
运用以上两种手段,困扰电力行业多年的亏损难题便会迎刃而解,既无须上调销售电价,更不必胁迫国家进行电价改革。
电企亏损要寻内因
电力行业此时应当自省,而不是“趁火打劫”,一味地提高电价。
“亏损”是否同近年来电力行业盲目扩建密切相关?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火电企业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802小时,虽比上一年有小幅提高,但依然没有恢复到2007年以前的同期水平,更不用跟国际水平相比了。
此前有媒体将各国电价与当地人均国民收入作了对比,目前中国的电价是发达国家的4.52倍,是美国的10倍。煤炭价格随市场供需关系上下浮动,而国内电价却“只上不下”,并且相对高昂的产品价格支撑下却依然遭遇连年亏损,这只能说明一点,电力行业内部存在问题。
劳动生产率、管理成本和经济技术指标等因素的制约,才是导致电力行业长期以来变动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而煤电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缺陷,只能算是造成局部性、阶段性煤电矛盾加剧和火电企业亏损的原因之一。
国内发电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在劳动生产率、管理成本、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或多或少还遗留有计划经济时代作风的国内发电企业,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和供求规律认识不足。长期的高工资、高福利以及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经济效益在低水平徘徊。
由于经济技术指标方面的落后,国内火电企业的供电耗煤率仍然偏高,全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供电煤耗率为334克/千瓦时,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8克/千瓦时,但仍然落后国际水平至少5年以上;此外,国内锅炉能耗效率也远低于国际水平,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
内因是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这就要求发电企业必须做到眼向内看、练好内功、向内要效率,为消化煤价上涨等压力发挥应有作用。
电煤供求到底有多紧张?
根据发改委日前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全国电力运行总体较为平稳,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全社会用电量31442亿千瓦时,总体保持很高增速,但增速已经稳步回落。由于到了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指标考核最后期限,工业用电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用电量增长产生重要抑制作用,四季度电力供不应求的可能性不大。今冬明春,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保持平衡,受季节及可能出现异常天气等因素影响,不排除西南、华中等个别地区出现时段性供电紧张的情况。
目前出现的煤炭价格上涨主要还是季节性因素造成,每年冬季都是用煤旺季,通常情况下,旺季过后煤炭市场将趋于平衡。
国家能源局10月25日发布的公告中也指出,今年煤炭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总体态势宽松。三季度开始,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电力、钢铁、冶金和建材等主要用煤行业增速减缓,煤炭消费转淡。
针对近期动力煤市场继续上行的行情,重点电厂电煤库存仍然保持在6277万吨,平均可用天数仍高达21天,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截至11月1日,直供电厂煤炭库存量为722万吨,处于合理水平,秦皇岛煤炭库存量为709.8万吨,较上周虽有小幅波动,但同样处于较高水平。
年初签订的2010年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量约17亿吨,按照电煤通常占到煤炭需求总量的70%左右折算,年初签订的电煤合同足够发电3.5万亿千瓦时,但与中电联做出的今年用电量4.1万亿千瓦时的预计还有相当差距,这个信号或能促进明年电煤合同的签订。
此外,国家为了减轻电力行业所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早已鼓励煤电企业实施“煤电一体化”。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其他的发电企业正在加快对下游煤炭企业的兼并和收购。
其中,中电投计划将2010年的煤炭产量达到7275万吨,而华能集团的目标是在2010年完成煤炭产量5686万吨,大唐集团目前的煤炭年产能在6000万吨左右,国电集团计划在2010年使其控股煤炭产能达到4500万吨,华电集团提出2010年的目标是核准、开工煤炭项目3100万吨。仅五大发电集团的煤炭产量便超过2.6亿吨,今年国内发电企业自有的煤炭产量已超过3万亿吨。根据目前资料,五年后,五大发电集团自有的煤炭产量将超过6亿吨,这一规模基本接近五年后国内电煤需求的30%左右,可以有效缓解本阶段的煤电矛盾。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近年电力行业鼓吹的“亏损”和“煤荒”只是局部性、阶段性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由于发电企业目光短浅、经营不利以及管理缺失所造成的。
“亏损”说辞,不得不防
无论是热炒阶梯电价还是重提火电企业亏损,甚至打出节能减排、拉动消费和保障电力供应等旗号,本质上都是电力行业为了提高电价、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所作的铺垫。
通过政府的有效调控,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已初见成效,这有力证明了节能减排工作暂时无需靠电价改革助推;在CPI屡创新高、通胀压力日益加大的节点上,生活、生产均离不开电。鼓动电价上涨可以拉动内需的说法过于滑稽,相当于否定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丰硕成果;再论保障电力供应之说,这原本属于电力行业分内的工作和必尽的义务,权利义务绝不可本末倒置,更不能允许电力行业为一己之利将保障电力供应的义务当成要挟国家进行电价改革的砝码。
一位煤炭行业资深人士建议:“为扭转电力企业亏损状况,同时又能有效保证上调电价不会对CPI产生较大冲击,国家应大幅上调上网电价,但要谨慎调整销售电价,也就是压缩电网企业的巨额利润补贴给发电企业,这样既可保证电力行业的正常经营运转,又不会对CPI产生过多负面影响。”
电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并不反对适当上调上网电价,但是终端电价必须牢牢控制。销售电价一旦上调必然影响到各行各业,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将通胀预期推上风口浪尖,甚至将通货膨胀变为现实,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逐步回暖的经济形势则会无可避免地成为最后的买单者和牺牲品。
无论是煤电价格之争还是电力行业利益分配之争,均属于行业内部的利益协调问题,行业之争绝不能影响国家利益,更不能与民争利。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发电集团可以海外购煤,这也并不罕见。但是,国内的电力用户并没有根据电价高低和服务质量来选择供电企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