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谈话的整个过程中,弗兰克·盖里的录像在展厅一头的投影上持续放映,天花板上也传来各种嘈杂的背景音,像极了这个马不停蹄的时代的回声。
采访安排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北区的一座独栋建筑里,太古地产行政总裁郭鹏(MartinCubbon)一直沉浸在他的客人和合作方——普利茨建筑奖获得者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中。
2010年10月,太古地产和弗兰克·盖里在香港司徒拔道53号合作完成的住宅作品,率先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揭开了面纱。和弗兰克·盖里一贯灵动不羁的建筑作品相比,这个位于香港山顶的住宅项目虽难称惊世骇俗,但依然充满未来之感。在去年年底披露司徒拔道的项目时,郭鹏曾对媒体坦言,“就租金而言,这个项目或许会在香港创造新的纪录”。
自大陆第一个项目三里屯Village正式运营两年以来,在大陆地产业的一片不安之中,太古地产依然稳步推进现有战略,并不断提升利润水准——2010年上半年,三里屯Village租金收入总额为港币1.64亿,较去年同期增加37%。
这自然令人联想到太古几年前刚刚进入大陆时的情景——摩根斯坦利当时曾表示,由于中国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现在不是地产开发的最佳时机,太古进入中国高端地产项目为时偏晚。对于这个惯常被认作简单粗暴、快进快出、大规模复制、声誉不佳的行业,太古地产“广积粮,缓称王”的做法,足以称之为一个异数,进入庞大而复杂的中国市场似乎并未对其稳健的传统形成明显的改变。
太古往事
如果放到更久来看,作为太古地产母公司的太古集团拥有更为漫长的商业传统。自19世纪中期进入香港以来,伴随整个香港社会由殖民地向华人社会的转型,这个传统的英资企业逐渐成为一间地道的港资企业。在传统的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和记、会德丰和太古)中,太古历来最为低调内敛,着重长远利益,愿意投资时间建立更为持久的业务模式。
去年卸任的太古集团总裁陈南禄曾直言,在150年内,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太古集团,有着更为长远的眼光,“别人看10年,我们看50年”。在这个跨越船务、制造、航空等诸多行业的老牌企业当中,地产虽然并不算是历史悠久的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才真正开始经营,但毫无疑问地继承了整个集团“务实专注”的基因。
和这间公司历来低调、内敛的风格接近,太古地产的履历上也鲜见所谓的明星CEO,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稳健的执行者。由于多年任职太古集团财务董事的经历,毕马威在一份关于全球财务分析的报告上,曾将郭鹏评价为一个“非常实际的人”,崇尚“现金为王”(CashisKing)。的确,语速极快的郭鹏始终逻辑严谨,“长期”这个词自始至终地萦绕在我们的谈话中。
1986年,整个香港商业社会都面临着信心危机,作为经济景气的地产业率先受到波动。那一年,从利物浦大学毕业的郭鹏刚刚进入太古集团。随即当其他洋行纷纷转手风光不再的时候,稳健而保守的太古不仅没有追随英资撤离香港的浪潮,更以此为基地,至今依然不紧不慢地安全前行。在过去三十年间,几乎每隔六七年,香港地产都会因市道波动,经历一次一两年的低潮调整,然后持续升势并螺旋上升。郭鹏感慨,“我们正是用长期发展的思路,来跳出经济周期的循环”。
一个反复被提及的例子是,自上世纪80年代落成的太古城,仍然是全港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大型住宅项目;与此同时,10年以前,在香港北角以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