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民”源于参与感欠缺
导语: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再到广州亚运,盛会举世瞩目,“扰民”的声音也一路相随。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魏黎明 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再到广州亚运,盛会举世瞩目,“扰民”的声音也一路相随。

限行、拆迁、工程遍地……无一不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如今,据称为确保亚运开幕式安保万无一失,部分广州居民更被要求暂时离家。绝大多数人理解并且支持政府的工作,这是我们的盛会能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因素。往大里说,30多年改革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民众为之做出了默默贡献,甚至自我牺牲。

我们的传统教育是,“舍小家,保大家;舍小我,为大我”。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然而,在这种思维推动下,公对私也天然地拥有优越性。而且,往往为了成全公,私的权益难免要受到侵扰、侵占甚至侵夺。这是盛会扰民的实质。所幸的是,盛会毕竟是短暂的,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扰民”的抱怨仍不绝于耳,皆因民众缺乏参与感。一届盛会,是否办?怎么办?民众自始至终难以参与决策,只能被动地服从安排,配合组织者工作。非但盛会如此,在日常的城市管理过程中,民众同样少有正常渠道发表意见。譬如为迎接亚运,广州市花费5000万元用花岗岩替换原有的水泥台阶。民众有不同意见,却只能以“口罩男”的形象出现。倡导“一起来,更精彩”的广州亚运,民众却只能覆以口罩和墨镜参与其中,这本是不该有的悲哀。

当然,一届盛会从申办到举办,不可能询问每一个人的意见。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组织者就连一些正常的民主代议程序也不愿意认真地履行。

去年底,广州市政府向该市人大作《关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及亚残运会筹办工作情况的报告》,通篇没有涉及到资金来源和去向,引致众多人大代表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盛会之后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交通更便捷了,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民众却总还是有怨言。

组织者们或许会感到委屈,然而这就是我们多年改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改革发展使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屡屡发生。究其原因,除了没有参与感之外,在改革进程中,民众的权益还往往受到侵害。这一点,当前尤以“强拆”为甚。

强制拆迁的发生,无一不以公众利益为开路先锋。而因此发生的自焚致死事件,非但没有引起地方官员的重视,反而还引出诸如“不强拆,没有新中国”、“不强拆,你们吃什么”的怪论。由此可见,在一些官员的头脑中,只要经济发展了,GDP提高了,扰不扰民是次要考虑的事情。

这还只是显性层面,在隐性层面,民众权益往往为了某些大局而牺牲。正如央行超发的43万亿钞票,让我们每个人口袋里的收入贬值了多少,从飞涨的房价和物价就可以感知一二了。除此之外,垄断行业还不断通过提高水、电、油等公用事业价格来“与民争利”,这又如何不让人感到不堪其扰?

说到底,“扰民”既是一种现实情况,也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尽管过程曲折繁复,总不会有被“扰”的感觉。而之所以“不堪其扰”,皆因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当家做主”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