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广州
导语:生活在广州的市民并不认为“巨变”就能让“生活更美好”。

经济观察网 吴娓婷/文 今天晚上,第十六届亚运会正式在广州开幕。

连日来的好天气,让广州新铺设的路面更光洁,羊城处处花团锦簇。开幕式场馆附近的花城广场上,各种后现代风格的建筑灯火璀璨,疑似空降一座新城。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称,亚运让广州提速10年。

近两年密集的环境综合整治,在亚运到来前夕偃旗息鼓。这两年在“一盘棋”的备战思维下,城市建设整治的各项工作,需要忍耐,甚至需要为之让路。陈家祠、大元帅府门前皆不能存在“障碍”,经过改造,直接延伸到路边,让游客一眼看见。开幕式会场所在地的海心沙岛,原本只是荒芜小岛,从确定开幕式选址到建设完毕,仅仅用了16个月。五条地铁线路上马,快速结成强大的地下网络……理应缓慢演变的城市,有如电视快镜,一下子换了全新的面貌。

这就是广州之幸?不一定。

生活在广州的市民并不认为“巨变”就能让“生活更美好”。他们“爱财”,不能旁观政府花掉几百个亿治理河涌而不通知他们钱是怎么花的;他们“念旧”,认为相比起政府巨资打造的“假情假景”,原有的街区是时间积淀的结果,更应该爱惜;他们“斤斤计较”,连政府称为“惠民”的政策,也要计算一下是否以牺牲更多人的时间成本为代价。

民间有一种情结在蔓延,就是在大拆大建中越发地怀念一个老去的广州。仔细问起来,市民会告诉你,他们怀念的是那些逛得起来的街巷,那个容许各种生活方式存在的城市。他们希望,这个城市不一味地向国际化大都市看齐,而是能令人悠然生活,生活得自在。

理论上来讲,代表进步的、崭新的城市进程当然是值得褒奖的。然而,务实的广州人喜欢“计较”政策的变化对个人生活带来的实质影响,他们爱惜他们原来的生活,希望每个改动都能审慎。他们的逻辑很难再简单地用“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来反驳:如果政策不能让大部分人生活更美好,又何来整个城市更美好?

于是我们看到“口罩男”,公开质疑石基换花岗岩破坏。于是我们看到“冒死爷”钟吉章,实名举报地铁三号线检测数据造假。还有很多年轻人的团体,通过日复一日的记录,提醒政府部门如何将市政工程做得更人性化。

这才是广州之幸。从普通市民到媒体、人大代表,出现了一起挑政策的刺、齐齐“撑广州”的局面,这在其它城市都难以见到。民众越发清晰地总结出评判政策好坏的标准,还有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经验。我的一些朋友原本并不关心公共政策,在经过这两年的“锻炼”后,能针对政府刚出台的政策观点迅速地分析出对不同人群带来哪些影响、需要哪些相关配套,等等。

在“批评”这个问题上,广州市民显得务实。他们没有吝啬对广州新貌的赞许,但也没有因为“变靓”而忘记监督。当政府要求市民开灯配合中央电视台航拍和花船巡游,市民又开始质疑这种做是否环保,而为此花费的成本又该由谁来承担。

身为广州人,却处处说城市的坏话。之所以说这是广州幸运,是因为批评恰恰反映出人们热爱这个城市,批评是因为这个城市容许批评的存在。市民不能容忍广州被未经仔细思考就往老街区开进,造成不可复原的创伤;不能容忍广州铺张浪费地做面子工程,而忘记民生的重要议题。有位24岁的市民说,看着广州大规模拆建,“好像这里被刺一刀,那里被捅一刀,浑身都痛。”这就是广州市民的感受。

祝福广州,因为有一群热爱广州的人用各种方式建议广州如何建设得更好;祝福广州,因为这个城市的政府听得进批评的声音,善于改正。在“口罩男”公开质疑的次日,工程管理部门宣布,除已完工和新建的路段外,其他二十余条大中修道路的维修工程不再统一使用花岗岩,一律按原状整饰。

去年,时任广州市市委书记朱小丹,在听完市民改编的《广州欢迎你》后,对迎亚运工程给市民带来影响表示道歉。之后,其他广州市领导,如时任市长的张广宁,新市长万庆良,副市长陈国、邬毅敏等,都在不同场合表示歉意。市建委、市交委等具体部门领导的道歉,更是常有的事。

11月6日,市交委副主任颉亚林对取消免费公交政策表示歉意。免费公交试行一周,广州公共交通几近瘫痪,政府亡羊补牢,将免费公交变成每个户口补贴150元,没有在错误的方向上一意孤行。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写道,“交通免费拥挤了,政府知道要改正。市政工程扰民了,新闻报纸天天骂,领导会出来道歉安慰。这正是我为什么如此爱广州的原因。这里是个摇摆着前进的公民社会。”

盛会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唯独广州在批评声中做筹备工作,充分反映了它与别不同的气质。广州有这样勇于建言的市民,这样开放多元的舆论环境,这样知错能改的政府,是广州之幸。

祝福广州。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