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马戎戎/文 演唱会开场之前,王菲演唱会已经取得了近2000万票房的预售成绩。
勿庸置疑,“王菲”二字已经是一种生产力。无论唱片公司、演出公司、歌迷还是媒体,都从中受益。
如果你愿意,自然可以将王菲看作一种营销。商业和个性之间的拿捏,她始终把握得很好:音乐,虽然模仿欧美,却走在华语的前列,虽然号称另类,却有从未真正脱离主流趣味;言谈穿着,看似另类反商业,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反商业。甚至你可以说,她的个性,她的独立,我行我素,敢爱敢恨的个性,也是经过精心包装,被选择过的媒体放大后的精心营造。
商业的力量是伟大,然而,这,便是王菲受欢迎的全部原因么?
该怎么去描述香港?
这个城市华洋混杂,茶餐厅里,有喝茶听粤剧的老伯,也有听西洋歌的少年。最初的最初,从内地来到的香港的王菲,在这个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我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缺乏耐性,没什么事能让我满意;我常得罪人,这好像是天生的本领;我讨厌当明星,又希望引人注意。”这首歌的歌词,正是当年王菲对自己的写照。
那时,这个女孩的倔强和叛逆,比她的歌喉更出位的。
毫无疑问,这种坚持和叛逆,必定给当年的王菲带来很多折磨,她去美国,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公司换将,与新任掌门磨合出现问题。
去美国前,她对公司的同事说:“反正我对香港歌坛没有兴趣,不开心便不唱了。”
开心便唱,不开心便不唱,在“炒更”频繁,“媪食”胜于一切的香港歌坛,是多么奢侈的心态。可让她真正红起来的,也正是这一点。
她的制作人梁荣骏曾说她做唱片的风格:“一直以来,阿菲的每一张唱片都没有计划走什么路线或者部署,包括新一张唱片。每次都是不断听歌拣歌,到录音时就根据当时情绪、环境气候去制作,从不计划用什么风格,只要做得舒服就可以。”
没有哪一个歌手能像她一样,每一时期的歌和个人状态如此对应,和窦唯在一起时,“一切都好,只缺浮躁”;有了孩子,便为她唱一首《童》。别人是在戏中演戏,她却是把人生当舞台——她的歌,总不仅仅是歌。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窦唯都不是一个合适的生活伴侣。她爱他的才华,他成就了王菲最好的专辑,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个男人带给她生活和心灵上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
一个人人戏不分,需要多勇敢。一个女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完全地披露和袒露在公众面前,又需要多勇敢
其实王菲的演唱会,真的没什么,真的很安静。她只是站在那里唱歌,走两步,理理裙子,更多的时候,一动不动。她的眼睛大多数时候是闭着的,因为专注。她唱的,早已不仅仅是旋律,而是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整个人生。每一句歌词和专辑的背后,都是她真实的人生。
张亚东曾这样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王菲:“这个大千世界,人人都有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理或者需求,每个人说话都会选择一些尽量不招别人反感的话,可王菲却不是这样,她完全在自己的状况里。”
这个大千世界,有几个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能做到“完全在自己的状况里呢”。可王菲做到了,尽管曾受过很多伤。演唱会上,大屏幕上不断地打出她各时期的脸孔,还叫王靖雯时期的,《浮躁》时期的,《只爱陌生人》时期的。。。。。。最终,是一张完美的,似人间又不是人间的脸。意寓重生。
我们喜欢她,是喜欢一个自己未曾坚持和实现的完美理想的自己,也是喜欢曾经她和我们一同经历的,那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