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W一个H
导语:这样的答案不符合当地民情,女人过了二十二三还没嫁人都说不过去了何况三十过半!

 

 

五个W一个H

经济观察网 林俐/文 当年上大学时,我主修的大众传媒系有一门新闻写作课,其中最基础的写作要求就是解答5个W和一个H—— what, when, where, who, why 和 how。

在吉尔吉斯坦的这些日子里,我觉得我几乎每天都在复习以上的基本课,因为和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少不了要回答各式各样以五个W一个H造的问句。

然而我发现,当地人对陌生人的提问以及问题的顺序几乎一模一样;虽然我的俄语词汇有限,但摸清楚了当地人发问的纹路后,我基本上能够流利地一一作答。

其实我并无法用俄语造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当地人提问时用的词汇,我也大多都听不懂,不过我学会了一个取巧的办法——记牢关键词。

打个比方,几乎每一个第一次见到我的吉尔吉斯坦人都会先问:“…….. at kuda?” 我老记不住句子开端是怎么说的,但是我认得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词汇——来自哪里?我无需用完整的句子作答,只要念出我的国家的名字就成了。

接下来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zavut ….?”这表示整个句子里我只听懂了一个字,那就是“名字”,这已经足够让我反应过来如何作答。

紧接着的问题,八九不离十,一定是:“……scolka….?”我唯一听懂的是“多少”。刚刚抵达吉尔吉斯坦时,我无法断定这个问题的意思,当地人见我一副茫然的摸样,就会用手比一比自己,然后说出一个数目字,这么一来就很明显是在问年龄了。我每次学习新的语言,最快上口的就是数字,所有这个也是我最喜欢作答的问题,因为自觉发音标准。

每每当地人听说我已经三十五岁了,一定会追问:“…….murje?”。他们在发问时,唯恐我听不懂,还会比一比带戒指的手指,又或者是把两个拇指连在一起。每当我回答“Niet(没有)”后,接下来一定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比较不好作答了,尤其是我的词汇有限之际,于是我只好用两个字来表达:“adna, kharasoh”,直译就是“一个,很好。”

当然,这样的答案是不符合当地民情的,女人过了二十二三还没嫁人都说不过去了,何况是三十过半!当地人往往会以充满关怀的语调问我是否有难以言喻的问题,然后很热心地建议道:“……Kyrgyz….!”

以上的对话,我几乎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也许是在超市里买东西时,或是在路边等巴士时,又或者是在饭馆子用餐时…

签证麻烦事之一二 

这些年来到处旅游,我一直很庆幸马来西亚护照很“吃香”——有一百多个国家乐意给马来西亚公民免签证地到当地做短期旅游。这么一来我省下了很多费用及时间,因为有时候为了办签证,有可能必须滞留一地很久等待申请被批,如果那是一个很贵又不怎么有趣的城市,就会觉得很亏。

这一回到中亚旅游,只选择到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和签证及预算有一点关系。作为马来西亚公民,我可以免签证地到吉国逗留30天,这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吉国首都几个小时内的车程,就有美丽的风景区,我可以在等待乌兹别克斯坦的签证期间在四周走走,并不耽误旅程。而且吉国的消费和周边的四个“斯坦”国相比也相对的低。

比如在首都比什凯克的小客栈一张床位要价300 som(约6.5美金),而邻国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则可能最少要20美金,如果要在那里等待签证达一个星期,基本消费就会让我吃不消了。

当我还在中国境内的乌鲁木齐时,吉尔吉斯坦的南方刚刚发生暴乱,许多本来计划到吉国的游客都改变路线,打算通过哈萨克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有的人也劝我放弃从中国用陆路入境吉国,因为那条路线必经暴乱城市奧什;但是抠门的我,为了省钱,宁愿闯关。

这个决定,我并不后悔。虽然吉国和其他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度相比,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是它的大自然风光和朴实的民情,却可以让人留恋往返。即便我必须停留在首都比什凯克长达十天等待乌兹别克斯坦的签证,我也不觉得厌烦,因为这个首都很舒服。

我在比什凯克下榻的旅舍是一个背包客集中地,而游客们之间的聊天总离不开签证。中亚国度的签证贵又难办是有名的,有的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都需要旅客们出示当地国内机关的邀请函,才能办理签证。

这些邀请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该国的一些旅行社购买,40至60美金不等,有时需要等待两周才能到手。之后签证的费用又要80至100美金不等,视游客的国籍而定。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马来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邦交不错,可以免掉邀请函,不过申请签证的过程还是比较折腾的。首先,我必须先以电话跟乌兹别克斯坦驻吉国的领事馆联系,约一个时间到领事馆办理签证。

接电话的人却完全不通英语,我只能用碎片式的俄语,不断地重复“ya Malaysian, visa, visa, zavtra. Minya zavut Lam Li, Malaysian, zavtra, visa, visa.”直译为:“我,马来西亚公民,要签证,明天。我的名字是林俐,马来西亚人,明天,签证,签证。”

这么烂的俄语竟然还发挥了作用,打过电话后的第二天,我到领事馆的警卫处查询,我的名字确实在名单上,可以排队等待进入领事馆内交申请表格,然后等一个星期后再回来领取签证。在这之前,我已经先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网站上下载了签证申请表格,填写完整并贴上了照片,要不然,见到了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也无法进一步办理签证。

但是这些申请签证的程序,却没有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网站上说明,要不是旅舍里有许多办过签证的游客把这些信息分享在一个记事本上,我可能会走很多冤枉路,就像有的外国人到了领事馆后才知道这些步骤,不得不多跑几趟。

但是据说如果申请签证的人能够说流利的俄语,这些琐碎的步骤都能免掉。比如有一个波兰游客,他的吉国签证即将过期了,但是乌兹别克斯坦签证还未办下来,因为需要的邀请函还未从该国传真过来。

这位波兰游客能说流利的俄语,于是决定直接到领事馆去碰碰运气。他竟然是在周一去领事馆,如果按规矩办事,当天不接受签证申请,但是这个波兰人竟然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并在当天领取签证!

这就是中亚国度的办事方法,它可以设立很多门槛,但又不一定需要按规章办事,因为毕竟有亚洲“讲人情”的文化。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