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阿桑奇?
导语:1989年,年仅18岁的阿桑奇就与其第一任妻子结婚并生了一个孩子,直到1999年,他才与妻子达成监护协议,据说,他的头发也因此从深棕色变成了灰白色,但似乎风流的本性没有改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斐斐 12月7日,在全球刑警组织发出红色通缉令8天之后,维基泄密(Wikileaks)创始人与总编辑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在律师的陪同下出现在英国伦敦西敏斯特第一法庭外自首。

众人推搡之中,阿桑奇艰难地走进一间透明玻璃的庭审间当中,开始向法庭人士陈述姓名与出生年月。在问及住址的时候,阿桑奇犹豫之下起先只给了邮箱号码,但最终说出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地址。不过他始终拒绝采集指纹与DNA信息。

狭小的房间当中不仅仅挤满了50多名记者,还有英国的电影导演与名人,他们声称不曾有阿桑奇有私交,但是出于对其行为的敬佩,愿意为其支付高到18万英镑保金。但法官最终驳回了取保的申请,阿桑奇将被暂时拘禁以等待12月14日的进一步的审问。

有报道称,2010年美国《时代》杂志将确定以阿桑奇为年度人物。虽然消息未经证实,但已成为全球公敌的阿桑奇注定将成为2010年当中最传奇的一位。

四面楚歌

2010年11月30日,应瑞典警方的要求,国际刑警组织成员国对阿桑奇发出红色通报级别的通缉。有关指控涉及阿桑奇2010年8月在瑞典期间对两名女子进行性侵犯与猥亵。阿桑奇始终否认指控,其律师坚称,他们发生关系是自愿的。

这段起诉可谓是一波三折。今年8月20日,瑞典警方曾经就这一指控对阿桑奇发出了通缉令,由于法官认为证据不足,24小时之内就取消了通缉。虽然阿桑奇就此事接受了警方一个多小时的盘查,但9月1日,瑞典检方宣布由于有新的证据,开始重新对此事进行调查。11月18日,期德哥尔摩地方法院批准逮捕阿桑奇,但此事阿桑奇已经离开瑞典,11月20日,瑞典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全球通缉,11月30日,瑞典要求将对阿桑奇的通缉级别调高为红色。

在法庭现场,提出引渡申请的瑞典代表表示,由于“嫌疑罪名的严重性,居无定所以及有财力外逃”等原因,阿桑奇不应该被取保候审。但事实上,近期阿桑奇获得资金的能力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2月6日,瑞士邮政局银行系统(PostFinance)发布公告称,由于阿桑奇在开户过程当中向银行提供了出生地的错误信息,目前已经中止了服务合同同时关闭其银行帐户。

一周以来,各大金融以及技术公司几乎同时中止与微基泄密网站的合作。12月4日,美国公司E-BAY旗下的贝宝(Paypal)宣布冻结Wikileaks的账户,上周,美国亚马逊公司以及Everydns公司也停止向维基泄密网站提供主机与域名服务。维基泄密网现在主要通过镜像维持运作。

而阿桑奇也因为个人安全原因不得不持续更换居住地点。受到美国外交泄密门的影响,美国与其家乡澳大利亚对他来说,已经成为异常危险的地方。2010年3月之来,阿桑奇已经在冰岛、瑞典及其他欧洲国家居住。瑞典警方发出通缉之前,他曾于11月4日表示,正在严肃考虑向瑞士提出政治避难,但瑞士官方表示批准其申请的可能非常小。

1月30日,与美国不合的厄瓜多尔副外长曾表示已经准备向阿桑德提供避难援助,但第二天,厄瓜多尔外交部长就表示,将从“法律与外交的角度”认真审核后再做决定,几小时后,厄瓜多尔总统出面辟谣称,副外长的提议只是其个人意见,政府本身没有做出任何承诺。


泄密地震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阿桑奇被捕早已可以预测。虽然阿桑奇绝非一个人在战斗,但当其敌人是超霸美国以及争先恐后想要守住外交秘密的国家机器时,这场唐基珂德式的悲剧注定要上演。

历史会证明,那个标识为蓝色沙漏的维基泄密也许造成了美国外交史上最严重的泄密事件。几周以来,美国的外交人员或被调回,或奔波于世界各地为自己的“大嘴巴”灭火。虽然各大国之间表面还保持政策一致,但美国人尖酸刻薄的语言与打压制裁的手段将注定成为其挥之不去的外交梦魇。当档案上“绝密”的标签被撕下,那些美国驻外的250个使馆和领事馆的251287份电报就像是一把把尖刀,使得美国外交光环下的秘密暴露无疑。

更严重的是,受到波及的不仅仅是美国外交,而是全世界各国的外交进程,这种本性秘密的行动一旦推动了外衣,不管对美方还是对方来说都是一种尴尬。这使得阿桑奇成为了全球主权国家的公敌。

维基泄密自2007年成立以来,除了侵入美国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的邮箱,发布过全球主要气候学家选择数据证明气候变暖的小战斗之外,主要针对美国的发动了四次进攻。2010年4 月起连续发布了附带的谋杀(Collateral Murder),阿富汗战争日志与伊拉克战争日志。从11月28日开始发布美国外交系统的密电门。

对此,美国军方参谋长联席会主席麦克-马伦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维基泄密已经沾满了年轻的美军号士兵的血汗。“冲着我或者美军总司令来,别对这些无辜的人进一步造成伤害,仅仅是为了满足你个人的意图”,马伦似乎很动情地说。但在稍后一篇美联社获取的五角大楼报告当中却显示,没有美军的情报行为由于维基泄露而受到破坏。

美国国会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利伯曼昨日表示,阿桑奇的行为应该适用于美国反间谍法案。更有激进人士表示,阿桑奇正在散布信息恐怖主义,应该被视为基地组织成员那样被处决。

加拿大调查新闻中心主管麦克法迪恩早在今年8月时已经表示,已估计到他会惹上官司,但没想到对方部署了这么久才会采取行动。阿桑奇本人也说,有人在发起运动诋毁他的名誉,对他的指控是这一企图的一部分。于是寻找阿桑奇的弱点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本性与弱点

当然,任何人都有弱点。1989年,年仅18岁的阿桑奇就与其第一任妻子结婚并生了一个孩子,直到1999年,他才与妻子达成监护协议,据说,他的头发也因此从深棕色变成了灰白色,但似乎风流的本性没有改变。

2010年8月,他在瑞典宣布了维基宣布维基解密网将公开更多美国国防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报告,这是他其为数不多出现在出众场合时,也正是在那次记者招待会期间,他传出了与两位女性的性丑闻,也成为对手可以利用的把柄。

当然,阿桑奇的本性有很多,正如他的身份一样,除了维基泄密的总编辑与代言人之外,他还是记者,程序员与黑客。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阿桑奇童年非常不幸,他的母亲因为婚姻问题常常搬家,这使得他接受的教育也断断续续,但这并没有阻止阿桑奇展现出过人的天份。

1987年,年仅16岁的阿桑奇在网络上组建了一个叫做“万国颠覆”(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的团体,并最终为其带来了 31项罪名的起诉。虽然最后阿桑奇幸运地以一笔赔偿金了结了官司,但黑客情结已深入其本性。2003年开始,阿桑奇开始其在墨尔本大学四年物理学与数学的学习,但枯燥的研究没有给他带来智力刺激的快感,他坚持认为人类的斗争是个体与机构之争。

事实上,这种价值理念一直在其出版的一些文字当中得到反映。虽然阿桑奇早期出版的《地下》(Underground)一书中,“分享所得信息”的黑客法则还稍显朴素,但2006年其起草的《阴谋即统治》宣言则显示其出思维已日益成熟。

在这份宣言当中,他宣称不合法的统治本质上就是阴谋,它是官员们“暗中合作、致力于损害国民”的产物。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渠道中断后,同谋者之间的信息流动一定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当信息交流趋近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终止。揭秘是信息战的工具。

这场战争也许就是阿桑奇的一个试验,代价有些沉重,但是试验也许不会停止。12月4日,阿桑奇被捕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密电门”已经开启,已经有10万人获得了加密格式的文件,如果我们遭遇不测,这些文件的关键部分将自动公开。此外,多家新闻机构也获得了这些资料。历史将会胜利。世界能否变得更加美好,这取决于你们。

12月8日,维基泄密继续着他的解密任务。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外交密电显示,由于害怕利比亚采取严厉与旋即的报复措施,英国政策全力支持尽早释放洛克比空难的凶手。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